◆李 鹏
在玄幻修仙、穿越重生等题材占据主流的网络文学场域,被市场反复验证的“爽文”模式依然盛行。随着“开挂人生”类型写作日益饱和,一部敢于让主角在开局就“选错”的作品,便显得尤为突出。和晓的《凡人传》,正是这样一部逆流而行的作品,它以“反爽文”的叙事策略,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
2021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作协开展了一项如今看来颇具前瞻性的“网络文学现实题材重点作品”征集活动。在众多作品中,《凡人传》(原名《上海凡人传》)以独特的现实主义笔触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作为项目评审组的联络员,我从那时起便关注着这部作品。小说先后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排行榜(2022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2023年度“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等,并于今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份长期关注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其独特价值——以“反爽文”的方式回应了真实的生活。
《凡人传》的“反爽文”特质,首先体现在对“金手指”的拒绝。小说开篇,美国校长带来留学全额奖学金机会,按照“爽文”逻辑,这本应是主角扶摇直上的起点。然而,主角朱盛庸在彻夜思索后做出了一个看似“错误”的抉择:放弃机会,留下陪伴病重的外公。这个选择构成了全书的道德基石,宣告故事的驱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赋能,而是源于人物内在的责任担当。随之而来的故事并非柳暗花明,而是一连串更具体的困境:高考的压力、工作的迷茫、情感的波折、股市与房市的诱惑和陷阱。
作品对凡俗日常的书写,让人隐约看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新写实小说”的影子。但同样将目光投向“一地鸡毛”,《凡人传》更倾向于温情的共构。作品承认生活的艰难,却不放弃在缝隙中寻找暖意,探索普通人如何安顿自我的漫长过程,并努力为凡人生活赋予价值和方向。
恰恰因为这种“生活流”的叙事,小说呈现出可触可感的真实质地。当读者看到朱盛庸在处理家庭矛盾时的笨拙、在面对金钱诱惑的挣扎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角色,更可能是自己。这种“简直就是我的现状”的共鸣,取代了单纯的爽感,成为一种更深层、更高级的精神满足。它证明了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放弃成功学套路,直接拥抱生活的复杂与沉重,同样能构建强大的叙事吸引力。
而《凡人传》这份真实的生活质感,又深深根植于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上海。小说在海派都市文学传统的书写上,也有独特的发挥。作品首先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经典命题,在拥挤的筒子楼里,高三的朱盛庸因顶撞父亲而被打,只能躲到邻居家,热心肠的阿嫂默不作声,拿出紫药水为他涂抹伤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朴实的行动构建出超越血缘的邻里温情。
在此基础上,小说对“庶民智慧”的呈现为海派人情世故书写增添了温暖底色。当朱盛庸决定大专毕业后自主择业,需要家里筹措补缴2700元学费时,母亲以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化解了父子间的紧张:“就算是将他挨打的次数折算成钱,一次一块,也不止2700块了”。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既展现了凡人在认清生活真相后的处世之道,也凸显他们在磨难中选择与家人和解的韧性,生动而深刻。
小说的思考也进一步延伸到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之中。在《凡人传》中的上海,空间已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塑造人物、生成人际关系的生命场域。从蓬莱路10平方米小屋里踮着脚走路的小心翼翼,到筒子楼公用厨房里的人声鼎沸,再到现代小区里紧闭的防盗门,空间的变迁细腻地刻画出家庭形态的流变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正是在这座飞速变迁的城市舞台上,小说最终探寻的是历史洪流中那份不变的人性内核。故事横跨改革开放数十年,在这样一个求快的背景下,朱盛庸们所坚守的责任、真诚等看似“无用”的品质,显得尤为可贵。不过这种坚守并非简单的道德颂歌,其内部充满了复杂性和辩证性。例如,朱盛庸放弃留学后并非心安理得,他总会半夜醒来反复咀嚼选择的意义,但他的不凡,恰恰在于认清这种负担的本质后,依然选择背负。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凡人也该被看见、被懂得。也正因如此,《凡人传》才称得上是网络文学领域一次有价值的叙事返璞归真。当一部作品不再热衷于制造虚幻的超级英雄,而是转身拥抱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并最终站稳脚跟的凡人时,它便完成了从造神叙事到人性观照的深刻转向。而这,或许正是现实主义文学最持久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