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为民
寒露时节,从手机相册里选了一幅水榭边鲜花吐艳的图片,配上韩愈诗句“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感觉颇为合意,随手一点发了朋友圈。未几,大学同学俞兄发来点评:“莫将节气当回事,冷暖失调人失调。”虽是调侃,却也道出了当下气候反常的实情。节气已至秋尾,上海的最高气温却依旧牢牢锁定在30摄氏度以上,日光之下,动辄汗雨。秋天没有秋天的样子,让人如何不恼。
然则,节气的转换虽悖于人的感受,但依旧是循着自然的规律,潜移默化地演进着。天空较之夏日已是澄明了很多,入夜,蝉声低落,月亮更大、更亮,也更近了,秋意正慢慢渗透进来。
我尤喜聆听秋音。秋音可以是叶落簌簌、清风拂铃,秋音也可以是曲声绕梁、滴雨落檐,秋音是温润、柔和的,秋音也是清冽、爽洁的。秋音过处,留下的是一份祥和与安宁。邂逅秋音,不唯是秋日之趣,亦是怡情养性的好机缘。
午休时间,去上海音乐厅听场“音乐午茶”。骑着单车一路飞赶,到了,才发现开演时间尚早,在音乐厅广场前的树林里找张座椅先歇息会儿。才几公里的路,居然骑得气喘吁吁,额头、身上渗满汗珠,想着过会儿就这么汗湿地去听音乐会,不由得生出些许烦躁。忽而耳边传来一阵细微的沙沙声,抬头看,十多株银杏树高耸云天,簌簌作响的正是挨挨挤挤随风摇曳的银杏枝叶。秋风轻柔,掀动枝叶发出令人愉悦的声响,空气里泛起阵阵清凉。眼前掠过一道黑影,紧接着是“啪”的一声,低头一看,是枚银杏果,浅黄的浆衣已跌碎,晶莹的果酱若琼浆泼洒,轻风摇动着被斑驳树影揉碎了的阳光,地上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印象派画卷。风摇枝叶,秋果坠林,不期而遇的秋音滤去了躁动的情绪,只在树荫下小坐了这么一会儿,心慢慢归于平静,汗也收了不少,可以定定心心去听音乐会了。
又一个双休日的午后,天忽然就阴沉了下来,继而飘起了细细密密的雨丝,打消了出门购物的念头。闲下来,却发现时间一下子变长了,总得找点事情做做。瞥见柜子里堆放的茶饼,起了意,仿古人“茶烟睡觉心无事,一卷秋书卧里看。”来个煮茶问秋岂不快哉。玻璃茶壶里搁上一片老陈皮,放入一勺老贡眉,注入开水,洗过,重新倒入清水,放在茶炉上慢煮。陈皮性温、白茶微凉,二者搭配既无过寒伤脾之弊,也无过温助燥之忧,温凉平衡,恰能应对秋日“燥邪伤津、脾胃尚虚”的时弊。取一本小书,未翻几页,一股淡淡的茶香飘了过来,继而是一阵噗噜、噗噜的声响,茶水渐沸,浅褐色的茶汤在壶中聚成一个个小泡泡,腾起来,破开,再腾起来,循环反复。窗前飞落几丝雨线,滴在花盆边沿,激出阵阵有韵律的沙沙声,与沸腾的茶水声糅合在一起,似是在弹奏一曲秋日的雅乐,水做的秋音竟然如此美妙。索性放下书,闭上眼,倾听这轻盈、萦绕着茶香的秋音。茶壶口袅绕的烟气氤氲着自然的雨境,水声平稳而持续,若声音滤镜,抹去各样的芜杂,思绪渐渐放空……那个午后,我在沙发上躺了许久,梦见自己流连在一个华丽的大花园里,繁花似锦,溪流潺潺,似还有呦呦鹿鸣,忽闻得远处飘来一股清新茶香,如烟缥缈,沁人心脾。
宋代理学家程颢作《秋日偶成》有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更迭,时令转换,自然的韵律变化万千,人的情志也会随之跌宕起伏。或喜霜天飘雪,或忧冰寒刺骨;或喜春雨缠绵,或忧路滑难行。境遇差异,心境不同,自然会生发出各样的悲喜情绪。窃以为只要心安于时,总能排遣季候不适,渐入愉悦佳境。秋天,不妨暂停下匆匆步履,多去倾听身边的秋音,空灵且悠长,予人以抚慰,亦予人以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