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科技利器让“绿色家底”更清晰 “野草”是“宝藏” 城市添野趣
第3版:上海新闻 2025-10-20
从智能识别到基因解码,申城生物多样性调查模式正全面革新

科技利器让“绿色家底”更清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频频在长江口现身,“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安家,貉、黄鼬等城市“野生动物邻居”的活动轨迹被清晰记录……都市是人类的美好家园,同样也是动物们的灵动栖所。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中,科技为广大市民开启了城市生活的自然之眼——多源遥感、AI识别、环境DNA(eDNA)等前沿技术在最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被广泛应用,使城市“绿色家底”更加清晰、保护更为精准,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上海方案”。

新发现丰富画卷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座城市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为了全面掌握上海生物多样性现状,2023年12月,本市启动了首次全面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由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组织,统筹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人员累计超过5000人次。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已发现一批新记录种和新物种,包括2个新物种、149个新记录种。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上海的生物多样性画卷,也反映了上海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上海建设的显著成效。

全天候精准识别

覆盖全市各区所有自然保护地,覆盖生态系统、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首次覆盖全域的苔藓植物、昆虫和大型真菌等全生物类群调查……上海第一次把自己的“绿色家底”看得如此真切透彻,离不开人工智能、环境DNA、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等先进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应用。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开幕式上,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谭娟逐一分享了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系列科技利器,揭开了科技赋能生态监测的神秘面纱。

“以前靠科研人员实地记录,耗时费力且难以全覆盖;现在有了科技帮手,摸清城市生物‘家底’变得高效精准。”谭娟说,在众多技术中,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堪称“全天候在岗的智能观察员”。该技术依托深度学习算法,能高效处理红外相机、高清视频和录音设备24小时采集的海量图像与音频数据。非专业人士难以通过鸟鸣辨识鸟类,AI却能轻松实现“闻声识鸟”。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精准识别能力:既能在同一画面中同时锁定白鹭与黑水鸡,又能区分幼年与成年黑水鸡的形态差异,还能对多只罗纹鸭进行精准计数。目前,上海已铺设近400台红外相机,构建起一张智能观察网,让习性隐蔽的物种频繁“露脸”。

而被喻为“基因侦探”的环境DNA技术同样令人惊艳。“无需追踪物种踪迹,采集一瓶水或一桶土就能破解生物密码。”谭娟透露,针对长江江豚这一“水中大熊猫”,团队创新研发环境DNA与环境RNA联合检测方法,结合被动声学技术,首次精准绘制出长江江豚在长江口水域的活动热力分布图,为该旗舰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导航。

与此同时,这些前沿技术已实现集成应用。以上海植物园全市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站为载体,科研团队开发建立了智慧化观测管理平台。该平台不仅是科研助手,更搭建起科普桥梁,将监测数据转化为生动内容,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家门口的生物惊喜”。

“种子”已悄然扎根

当市民发现城市中藏着众多野生“邻居”时,生态保护的“种子”便已悄然扎根。从智能识别到基因解码,科技正全面革新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模式。这些科技利器不仅破解了传统调查的时空局限,更推动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据了解,上海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成果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截至目前,上海自然保护地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苔藓、昆虫及大型真菌等上海新记录物种18种;全市鸟类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9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93种,比2015年全市鸟类记录的463种多了71种。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