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伦理约束推动AI技术向善而行 智能机器人该不该拥有“心智”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嵌入、示范与拓展
第10版:科技前沿 2025-10-22

伦理约束推动AI技术向善而行

话题主持:本报记者 张炯强 王蔚

A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当曾经的幻想越来越接近现实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产生忧虑:如果我们创造出来的AI是个“坏人”,且不受人类的约束,该怎么办?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间,好莱坞出品的关于AI的影片,竟然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上世纪70年代,一部《未来世界》风靡全球,机器人成了与人类长得一模一样的物种,疯狂作恶;2001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AI》,讲述了一个机器男孩与人类不可相融的感情悲剧;而在好莱坞系列电影《终结者》中,高度智能电脑“天网”发动核战争,几乎灭绝人类。可以说,早在AI诞生之初,人们就已经为它设定了禁区,推动科技向善。而在当今,科学家们已经尝试让AI掌握自己思考能力之时,各国政府均设立了相关法规规范科技伦理加以约束。

搞科研还要伦理制约?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辅助生殖技术……科研领域的创新五花八门。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造”出了天生免疫艾滋病的女婴,舆论哗然:科学家如果可以随意“制造”自己设定的人,岂不天下大乱?贺建奎因此获刑三年。

在人类历史上,科研和发明往往是把双刃剑。未来AI的发展,如果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明,甚至对人类存续本身产生影响、冲击或威胁,必须接受伦理制约、法律制约。新兴前沿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要关注技术安全性方面的风险,也要关注到人们基于道德理念分歧带来的问题。我们不需要人工智能掌控的世界,更要拒绝“天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