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海通码头”国产新能源汽车整装待发驶向全球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记者 叶薇
5.5%意味着什么?在专家学者看来,它代表着上海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在企业看来,它意味着订单、销量以及信心。
从港口码头到制造车间,从科创实验室到数字云端,上海经济在多个赛道迸发出强劲动能,用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底色。
改革破局 技术练就“爆款”
前三季度,上汽累计完成整车批售319.3万辆,实现今年以来单月销量“九连涨”;9月销售整车44万辆,同比增长超四成,重回国内行业第一。
去年下半年,上汽开启了一场覆盖组织架构、业务链条的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对自主品牌乘用车与商用车业务进行战略重组,彻底打通产品定义、开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打破过往业务壁垒,实现技术、资源与人才的高效协同。有工程师形容,就像把隔在不同房间的门全部拆掉,大家终于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讨论技术了。
这场改革远不止“拆墙”。在销售端,上汽取消了传统的“层级汇报”,让一线销售直接参与产品需求调研。在研发端,设立“技术攻坚专项组”,把预算和决策权下放给核心团队。做技术的要懂市场,做营销的也要懂技术。
实实在在的销量为这场以技术为驱动的改革转型投下了信任票。曾经依赖合资品牌的销量结构,变成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新三驾马车”领跑——9月自主品牌销量29.4万辆,同比增长50.4%;新能源车近19万辆,创历史新高;海外市场10.1万辆,同比增长12.2%。
近一个月,上汽旗下多款车型上演“上市即爆款”,每款新车都带有清晰的“技术身份证”,没有模糊的“配置堆砌”,只有实打实的技术亮点:新款MG4主打“固态电池”技术、新智己LS6主打“超级增程”技术、荣威M7 DMH主打DMH6.0超级混动系统、奥迪E5 Sportback则代表了百年德系品牌与中国科技的融合。
从去年下半年的改革破局,到今年第三季度的技术井喷和市场爆发,上汽走出了一条“改革激活技术,技术驱动产品,产品赢得市场”的破局之路,进入了“用核心技术定义产品力”的新阶段。
龙头企业的稳健表现,是上海抵御风浪的“缓冲器”与穿越周期的“指南针”。当行业面临转型阵痛,上汽以一场全面深化改革打开增长通道,不仅让自身销量实现“九连涨”,更稳住了整个上海汽车产业的基本盘,带动上下游数千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为制造业注入“稳”的底气。
产业联动 打造“超级枢纽”
1-9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超4100万标准箱,9月19日昼夜集装箱吞吐量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彰显了上海港作为全球航运枢纽的综合实力,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在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满载国产新能源车的滚装船驶往欧洲、南美、澳新、中东等广阔市场。扬帆远航的上汽MG品牌今年前三季度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已超过22万辆,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欧洲市场销量最好的中国汽车品牌。
从长江之畔的驳船到横跨大洋的滚装巨轮,从数字化通关的高效到产业协同的深度,上海港以“全球航线覆盖+多式联运支撑+智慧服务保障”的枢纽功能,托举着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浪潮。海通码头的十几条国际滚装航线如同银色纽带,将中国汽车与200多个海外港口紧密相连。
如果说航线是出海的“主动脉”,那么多式联运体系就是贯通内陆的“毛细血管”。上海港首创的“江海联运中转模式”,让长江经济带的企业与全球市场无缝衔接。海铁联运模式则让上海港不再是单一的港口节点,而是辐射全国的货物出口集疏运中心。截至目前,上海港海铁联运业务量超8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8%,16条“天天班”班列稳定开行,业务覆盖范围已达10个省份45个城市,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巩固海铁绿色物流通道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上海港洋山四期和罗泾集装箱港区这两个自动化码头也在持续迭代。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两个自动化码头的“大脑”——智能作业管控系统不断迭代升级。依托新的智能算法,洋山四期岸桥整体装卸效率提升5.37%、罗泾集装箱港区外集卡平均每车作业效率提升近一倍。洋山四期已稳定挂靠28条覆盖全球主要贸易通道的国际班轮航线,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800万标准箱,为上海港集装箱业务量保持全球领先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三季度至年底是国际贸易的传统旺季,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国内生产企业加紧完成订单交付,带动货物进出口量显著增长。目前,上海港各港区码头均处于高位运作状态,泊位、堆场与集疏运系统保持高效衔接,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内外贸货物运输畅通无阻。
当外部环境波动时,“全球朋友圈”成了上海经济的“稳定器”;当转型需要新空间时,海外市场的突破又成了新的增长极。
数字赋能 科技新锐激活新动能
最近,黑湖科技的创始人周宇翔很忙。他刚参加完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又马不停蹄奔赴国外调研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我们观察到,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制造业的竞争已经从规模与成本,转向柔性协同与智能化。AI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而工厂现场的‘数据流动能力’正在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周宇翔介绍,黑湖打造了6类11个工业智能体,将AI嵌入订单读取、拆单排期、订单履约等生产场景,替代以往依赖人工经验的流程决策。今年第三季度新增近千家客户,覆盖汽车、食品、电子等重点行业,全国累计落地超过3.4万家工厂,已服务近百家海外工厂。
成立不到三年的稀宇极智(MiniMax),在人工智能赛道发展速度也很惊人,自主研发了文本、音频、图像、视频和音乐在内的多模态通用大模型,模型能力均位居世界前列。今年夏天,海外创作者依靠MiniMax Hailuo视频模型生成的“猫跳水”视频,在全球获得超过3亿现象级流量,一夜之间,长颈鹿、羊、河马等动物都“学会”了跳水、打乒乓等,截至上半年,已经帮助创作者生成了超过3.7亿个视频。稀宇极智副总裁严奕骏介绍说,上海把人工智能作为全市的先导产业重点发展,针对算力、场景、数据、人才等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举措,MiniMax扎根上海,其快速发展离不开上海的大力支持与一流的营商环境。
专家观点
沈开艳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在当前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上海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稳增长大局贡献了关键的力量
“上海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非常振奋人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认为,它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具有非常强的发展韧性;同时也非常清晰地展示出,上海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的先导性和示范性,“这是一份‘量增质升’的成绩单,数据背后的驱动力可能比增速本身更值得关注”。
从速度上讲,上海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说明上海经济的恢复势头是在持续巩固和增强的。它不是简单的基数增长,而是内生动能不断释放的表现,表明上海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渐显现。“上海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的增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压舱石和增长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上海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稳增长大局贡献了关键的力量。”
此外,增速背后还体现了上海的经济结构正在持续优化,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沈开艳认为,上海正在构建“高端制造+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的新格局,软硬结合,汇聚澎湃动能。在工业增速中,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是我们经济韧性的基本盘,说明上海这种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应对冲击时,具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上海的产业体系既有硬核制造,又有智慧大脑。数据中暗含了新动能的引擎作用:从结构上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其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4.1%。“这说明,上海工业将近半壁江山是由‘新动能’来支撑的。”
高端制造、先导产业的发展,就是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型的核心体现,代表了国家战略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它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拉动了当期的GDP,更主要是为未来积蓄一种势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上海在这些领域快速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它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的高度集聚,以及国家对制造强国战略的精准落实。
刘志阔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传统产业稳中求新,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两者共同构成了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基本格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分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较上半年进一步加快,与GDP增速基本持平,实现了“工业支撑经济、制造拉动增长”的积极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产增速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显著改善,显示出企业盈利能力的稳步恢复和工业运行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上海工业增速常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今年的明显改善,表明工业生产活跃度提升、企业预期回稳、增长基础不断巩固,也反映出产业结构优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从结构上看,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稳步恢复中展现出新活力。汽车、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的创新投入与转型步伐加快,使得传统制造业不仅稳住了基本盘,也在高端化、绿色化方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显示出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高景气度,成为推动结构优化的新引擎。无论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还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都在保持较强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虽然部分新兴行业短期贡献尚未完全显现,但创新动能正在积蓄,为未来工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上海工业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特征。传统产业稳中求新,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两者共同构成了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基本格局。这种改善不仅体现在增速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和发展预期改善上,为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