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始建于1971年的红砖建筑——浒墅关影剧院经保护性修缮,变身“红房子艺术盒子”焕新亮相,唤醒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文脉的传承同样需要契合民生之需。”“红房子”项目负责人介绍,老影剧院并非简单的“翻新”,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保护性修缮。项目团队在完整保留老影剧院原有建筑红砖立面材质的同时,将其内部改造为综合性展示空间。“红房子艺术盒子”要做的,是让老建筑从“记忆标本”变成“生活现场”,从“放映故事”的文化地标,变为“发生故事”的生活游牧驿站,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激活历史空间、唤醒集体记忆的关键载体。
在浒墅关,“红房子”并非个例。在距“红房子”咫尺之遥的大运河上,造型别具一格的浒关南桥、北桥同样吸人眼球。“我们致力于将浒关南北桥打造成苏州首个运河上的文化艺术空间。”大阳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桥上的公共区域,两座大桥已引入网红餐饮、咖啡店等进行文化植入,同时不定期开展书画、摄影、文创作品展,举办漫游打卡、非遗好物、亲子手作等文化体验。
上午去图书馆看报,下午打打乒乓球,和邻居唠唠家常,再听一段评弹,这是家住浒墅关新浒花园二区顾伯伯的生活日常。“文体中心就在家门口,想玩啥都有,方便。”他口中的文体中心是指浒墅关文体中心(永莲分中心)(简称“永莲文体中心”)。这里原为浒墅关镇文体站,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三层,去年9月完成整体改造升级。
改造后的永莲文体中心以人文、便民、互动交流为核心,以浒墅关特色文化为符号,打造留有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共享空间“浒韵乐享中心”。这里设有日间照料、评弹书场、苏州图书馆新浒分馆、羽毛球场、音乐室、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活动室等丰富的活动场室。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共享客厅的图书角,几位老人正安静阅读;空地上,孩子在秋千上欢笑嬉戏,家长在一旁惬意交谈……这鲜活的生活图景,是浒墅关文运社区盘活闲置空间的生动缩影。
“现在楼道亮堂整洁,我们还自发摆了绿植。”住在和祥社区的张大爷热情地介绍着焕然一新的楼道。曾经堆满杂物的角落,如今成了配备便民设施的“邻里角”,居民们常聚在这里聊天交流。
在永莲社区小公园里,几位带孩子的老人坐在刚加固好的石凳上,闲话家常。这些看似微小的修缮,却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困扰。
“一直以来,浒墅关以‘微治理’精准对接需求、盘活闲置资源,将社区空间升级为功能复合的‘幸福载体’。”浒墅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推出更多贴近生活、富有区域特色的文旅活动。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