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君在比赛中射门
余利君(右)在比赛中拼抢 本版图片 新华社 发
扫码看余利君赛后感言
昨晚,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的泳池波光渐息。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水球决赛落幕,比分定格在9比16,上海队负于东道主广东队。对于47岁的上海水球老将余利君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冠军争夺战的结束,更是他跨越近三十载、八届全运会征程的终点站。
未能以金牌作为告别礼,他坦言“多少有些遗憾”,但语气中更多的是坦然与坚定:“还是想完美收官嘛,可惜事与愿违,但我已经问心无愧。”四枚金牌,四枚银牌——八届全运生涯的答卷,足以勾勒出一位老将非凡的坚持与奉献。这一刻,胜负已不再是唯一的注脚,近三十年的坚守本身,就是一部动人的诗篇。
1
转练水球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从小练游泳的余利君,迎来了命运的转折——转练水球,“当时也是一个契机,正好少体校水球队招人,我就去了”。这一次转身,让他发现了真正所爱:“水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属于比较‘男人’的运动,很激烈,对抗性强,又是集体项目,讲究团队精神。”
从一开始对水球的不了解,到后来成为“刻在骨子里的热爱”,余利君从少体校一路挺进上海队,开启了辉煌的职业生涯。1997年,19岁的他在家门口首次站上全运会最高领奖台,此后在2001年和2005年,他与上海队成功卫冕,实现了全运会“三连冠”。在国际赛场,他曾随国家队四夺亚锦赛冠军,并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那是他运动生涯的黄金时代,年轻、充满力量,每一次破门得分,每一次精妙防守,都凝聚着青春的汗水与荣光。
2
毅然复出
辉煌之后,周期更迭。随着2017年天津全运会结束,已近不惑之年的余利君功成身退,转任上海队助理教练,随后扎根基层,在黄浦区卢湾少体校负责水球项目,着手培养新人。然而,上海水球队在新老交替中遭遇阵痛。2019年,在一次水球联赛中与时任上海队主教练王敏辉的偶然相遇,又改变了余利君的人生轨迹。“有没有想法再打一届全运会?”王教练的问询,让余利君内心波澜再起,“我两年时间没怎么训练过了,感觉可能有点跟不上。”初始的犹豫是真实的,但“上海队需要我”这个念头,瞬间点燃了余利君内心深处未曾熄灭的火焰。他作出了“若有战,召必回”的抉择。
复出之路并不平坦。早期遗留的肘伤、腰伤在恢复训练中轮番袭来,余利君的手一度难以完成传球这样简单的动作,但他咬牙坚持。“支撑我一直走下来的,是对水球运动刻在骨子里的热爱。我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水球运动、为上海水球的发展多尽一份力,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说。
重回赛场,余利君已不仅是冲锋陷阵的球员,更是年轻队员眼中的“定海神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和传承的力量。
这次全运会对阵四川队的半决赛,伤病再次来袭,余利君的左肋被对手“敲”了一下,导致骨裂。决赛中上海队主教练毛凌云原本不让他再打了,但最终余利君还是选择了带伤上阵,“因为是最后一届了嘛,我想能坚持的话还是上去打一下吧。”
3
育苗园丁
决赛的终场哨声,为余利君的全运生涯画上了句点。“下一届全运会我不会打了,因为毕竟岁数放在那里,这次也算是我的告别赛吧。”他明确表示,不会成为全运会“九朝元老”。
余利君的战场,将从激烈的赛场转向青训领域。作为一名基层水球教练,他早已开始播种。当初他去黄浦区卢湾少体校时,那里还没有正式的水球队,正因为他和团队的努力,带队在市运会等比赛中取得佳绩,少体校水球队得以正式成立并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上海水球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余利君的心中,装着更大的愿景:“我希望下面一批运动员能超越我们,能把亚洲冠军再夺回来。”他也深知水球这个相对小众项目发展的不易,因此寄语后辈:“不管哪个地方的运动员,都要继续努力超越自我,并且坚持下去……希望他们能更加发扬水球运动。”
泳池的水花会归于平静,但余利君在水球世界里激起的涟漪,却深远绵长。从青涩少年到47岁老将,绵延将近三十年的八届全运会,他用热爱书写了“体坛常青树”的传奇;从巅峰选手到基层教练,他用责任完成了使命的交接。银牌或许有憾,但他的人生无悔。余利君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在下一代水球少年们激荡的浪花中,继续奔流。
本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