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宝宝小希内(化名)出生后即确诊“先天性胆道闭锁”,在当地接受“葛西手术”后病情仍持续恶化,进展为肝硬化,生命岌岌可危。一场跨越国界的血缘生命接力由此开启:父亲带着小希内跨越约2000公里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求医,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夏强教授领衔肝移植团队主刀,父亲捐献约250克肝脏,助孩子重获新生。
故事从小希内出生时说起。他皮肤持续发黄,术后病情仍未缓解,当地医生明确,其病症导致胆道梗阻、胆汁排泄受阻,长期淤积损害肝脏,肝移植是唯一救命途径。但蒙古国暂不具备低龄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技术,患儿父母辗转通过蒙古国“草原驿站”协会联系到仁济医院,在多方协助下,于今年9月带着5个月大的患儿抵达上海。
中蒙医疗团队紧密协作,高效完成术前配型。仁济医院组织肝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及护理团队开展多轮多学科会诊,为患儿定制覆盖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的全流程方案。小希内的父亲主动提出捐献约20%肝脏,手术方案获上级部门批准,为跨国救治扫清障碍。
9月30日上午,小希内与父亲同步进入手术室。在仁济医院院长夏强院士指导下,供肝获取与受体移植团队同步精准施术。手术最大挑战是供肝存在复杂血管解剖变异,对血管重建技术要求极高,团队术前已制定多套预案。肝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罗毅以微创技术成功切取患儿父亲左外叶肝脏;夏强院士运用团队原创血管重建技术,化解血管变异难题,将约250克(占供体肝脏20%)健康肝脏安全移植至患儿体内。手术历时6小时,出血少、创伤小,完成生命“跨界”传递。术后的小希内在移植重症监护室平稳度过感染、排异等危险期,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最终与父亲一起康复出院。小希内父母动情地表示:“是上海仁济医院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也让我们的家庭重获完整。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蒙古国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蒙古航空公司及“草原驿站”协会等多方积极协调资源,为患儿跨国就医打通“绿色通道”,手术费用则由两国爱心人士与企业慷慨捐助。蒙古国驻上海总领事宝勒德探望时,高度赞赏仁济医护团队:“是你们用仁心仁术,为蒙古国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