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伟
前些时候自告奋勇,揽下了民进市委会编写的《民进八十年·上海卷》的审读任务。从民进创建,到民进上海市分会成立,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名字频频出现,那就是——周煦良。从1949年民进上海市分会第一届候补理事,到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再到第四至第八届市委会副主委,周煦良先生始终是民进上海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他还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上海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诗人卞之琳评价周煦良“基本是书生,却有活动能耐,一贯以行动支持社会、国家进步、正义大业”。
周煦良是少有的文理科双修、中外文俱佳的“通才”。他先在光华大学读化学系,后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和文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回国。人们熟知的他的身份是教授、翻译家,然而有一重身份如今似乎已经被人淡忘,也难怪,毕竟周煦良故去已经超过四十年了。搜索一下网络信息,不难知晓周煦良的父亲是中国“邮票大王”周今觉,也许读者可以猜到周煦良那被人淡忘的身份应该与集邮搭界,而且想当然地会认为他是由父亲引入邮海的。正确答案告诉您:恰好相反。周煦良不喜欢别人说他是“邮票大王”的儿子,回忆往事时他曾说:“他(周今觉)很富,我很穷。”在他读中学时,和一位中国科学社的职员住在一起,那位职员经常收到国外寄来的杂志,封皮上贴着各式各样的外国邮票,周煦良就把邮票收集起来,贴在一个小本子上。有一回,煦良的异母弟弟炜良生病,煦良就拿出这一小本邮票给弟弟玩。父亲周今觉看到了,也从外面买了邮票给炜良。没想到,周今觉就此对集邮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靠着他过人的财力、魄力和眼力,短时间内便加冕“邮票大王”。而弟弟炜良日后也成为大龙邮票的收藏、研究专家。周煦良无意间为中国集邮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外甥、外孙也都走上了集邮道路,那么他就是这个集邮世家中的第一个“尝鲜者”。
周煦良的经济实力比不上父亲,所以他的收藏路径、范围和父亲是不同的。他的主攻方向是中国明信片和解放区邮票。八十年代初,我曾经在展览中心举办的一次大型邮展中拜观过周煦良的“中国明信片”邮集,只是那时刚刚入门,重票(邮票)不重封片(实寄封和明信片),所以对周老藏品的精妙之处难窥堂奥,如今是再也没有这等眼福了!
周煦良不仅是一位集邮家,也是一位邮学家,他的邮学研究文字也很精湛,可惜他的七卷本文集中,散文只有区区一卷,收文大多是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论文、序跋、文坛回忆、诗歌,冷门的集邮文字付之阙如。想想明年连《中国集邮报》都停刊了,类似《周煦良集邮文存》这样的滞销书,也就不敢妄想了。周煦良早在五十年代就将两千五百余册外文邮刊捐赠给上海文管会(估计应该是其父的旧藏)。后来他还将一枚八国联军侵华时印制的明信片(正面是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的彩色照片,收件人是清代邮票设计者费拉尔)、一本贴了百余张民国时期形形色色的彩票的册子这两件稀见藏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可以说,他的收藏,具有历史学家的独到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