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家门口追艺,嗲! 徽派院落里 回荡沪剧婉转 诗歌不老  青春万岁
第7版:文体汇 2025-11-02

诗歌不老 青春万岁

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专场读诗会举行

扫码看活动视频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殷夫《别了,哥哥》的诗句在朱屺瞻艺术馆内响起,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学生钟耀祖手捧诗稿,声音由轻缓渐至坚定。

昨天,一场以“致青春,以诗为名的薪火”为题的读诗会在朱屺瞻艺术馆展开。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代表与诗人、媒体人韩国强共同诵读经典诗篇,在左翼诗人殷夫、柔石、冯雪峰、艾青等人的诗句中,逆着时光的河流而上,完成了一场过去与当下、他们与我们之间,关于青春的郑重对话。

活动伊始,青年学子们从木刻讲习所旧址出发,聆听鲁迅推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故事(见上图),沿多伦路、山阴路展开城市行走,感受近百年前左翼文化青年的精神足迹。在朱屺瞻艺术馆观赏“刀笔峥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版画特展”,感受那段峥嵘岁月中青年以笔为剑、以墨为血的担当。

读诗会分为“历史的回响”“当下的应答”“青春的共鸣”三个篇章。在“历史的回响”中,大学生们诵读了《落花》《战!》《复活的土地》等左联诗人代表作。复旦大学学生陈希畅说:“当这些诗句被重新诵读,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炽热的青春。他们用生命写诗,我们用心传承,这就是最好的对话。”

在“当下的应答”环节,韩国强与学子们朗诵了《车过安亭》《我无比爱一首诗正是它给我带来了空旷》《人间最高处》等诗作。同济大学学生王振荣分享了自己从云南到上海求学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年轻心灵对生命意义的深思,这也正是青春觉醒的标志。最后“青春的共鸣”环节,青年学子们分享了参与活动的感悟,上海大学学生元麒表示:“我们从诗行中读懂了何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对光明的向往、对价值的求索,永远是青春不变的底色。”

本次活动是夜光杯·左联·青年写作计划第二季的重要环节。第二季围绕“左翼文化与当代青年责任”的主题,充分利用虹口区丰沛的红色文化资源,带领青年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中共四大纪念馆副馆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在活动结束后表示:“以诗为媒完成薪火传承,是最贴近左翼文化精神的方式。这些诗篇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基因。当今天的青年选择诵读它们,就是在确认自己与那段历史的血脉联系,这是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

本报记者 吴南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