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巴赫古乐团演出现场 记者 王凯 摄
铃木雅明
铃木雅明用中文手书“非常感谢”感谢上海音乐厅
“不管演奏了谁的曲子,我总会回到巴赫的康塔塔。它们是我存在的理由,也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71岁的铃木雅明,以一头标志性的银发、温和而坚定的目光,执棒他创办的日本巴赫古乐团时,他所散发出的强大感染力与毋庸置疑的“江湖地位”,让昨晚的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成了巴洛克音乐的中心。作为上海音乐厅95周年和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磅呈献,这位世界公认的巴赫作品权威演绎者,携乐团献上了他们的中国首演。
融入生命
铃木雅明对巴赫的钟情,早已超越了职业范畴,成为一种生命信念。这位从自学起步、用30年打破西方质疑、创立了独树一帜“铃木式巴赫”体系的亚洲古乐灵魂人物,将其音乐理念概括得极为纯粹:“巴赫的音乐具有一种统一性,融合了巴赫出现之前音乐史上的各种元素。而他的影响,体现在旋律的微妙组合及其逻辑之中。”
铃木雅明曾形容,巴赫的音乐就像一座宏伟的建筑,从远处看结构完美,走近后会发现每一块砖的图案都不同,层层堆叠,无穷归于一,一又归于无穷。这种对巴赫作品结构性、逻辑性的深刻洞察,正构成了乐团演奏“透明、细腻、平衡”的基础。
铃木雅明不是教条主义者。古尔德用现代钢琴也能弹出巴洛克精髓,关键在于演奏家是否“谦卑地让音乐本身引领我们”。这种以心法引领技法的理念,正是“铃木式巴赫”征服全球的关键。他甚至调皮地解释《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咏叹调:“可能是巴赫为了让小号手休息——不然他们一直吹,会变成‘香肠嘴’。”
炉火纯青
音乐会精心挑选的曲目,完美地展现了铃木雅明对巴赫多面性的理解。上半场的两首管弦乐作品,展现了乐团精准的激情。
《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BWV 1068)开篇的序曲辉煌庄严,第二乐章一下子让人想起那首被改编后广为传颂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细腻的羊肠弦音色中,呈现出一种独特、流动而克制的抒情氛围,仿佛时间凝固,让听众在熟悉中获得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则让观众清晰捕捉曲子的逻辑美,既承袭了维瓦尔第协奏曲的体制,又以严谨的复调织体与哲理意味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下半场的重磅作品——世俗康塔塔《太阳神与牧神的争吵》(BWV 201),无疑是全场最高潮。这部取材于“驴耳朵”神话的音乐戏剧,是巴赫少数留存作品中最具烟火气的一部。铃木雅明精准地捕捉了这部作品中高雅与世俗的思辨。女高音乔安妮·伦恩饰演讽刺之神莫摩斯,音色清亮尖锐,以讽刺之词推波助澜,为这场音乐“辩论”增添了浓厚的戏剧色彩。牧神潘富有舞蹈感的咏叹调,与太阳神福玻斯高贵典雅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最终,那位因雅俗不分而长出驴耳朵的国王弥达斯,他的愚昧被众神无情批判,让听众在欢快的巴洛克复调中,思考艺术品味与真理的永恒命题。
权威印证
“巴赫的音乐是世界文化的结晶。在乐曲中,他倾注了人类共有的理想与情绪,因此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铃木雅明用23年完成巴赫康塔塔全集录音工程,用50年证明了亚洲音乐家也能成为巴赫的权威代言人。
在长达五分钟的热烈掌声后,铃木雅明再度为观众献上返场曲目《世人仰望的喜悦》。谢幕后,观众自发在演职人员通道排起长队,等候音乐家的现身。
95岁的上海音乐厅不断精耕古乐版图,为广大的古典乐迷带来聆听世界级现场的珍贵契机。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世界级古乐团的稀缺性与独特性不言而喻。我们致力于系统性地引入世界顶尖的古乐名家与名团,还原巴洛克音乐的本真风貌。”
艺术节期间,上海音乐厅将为乐迷呈现八台精彩纷呈的音乐会。11月6日,实力派钢琴家尼古拉·卢甘斯基将首次开启独奏音乐会中国巡演,演绎贝多芬、德彪西及瓦格纳等音乐家的作品;11月8日,第十七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沈靖韬带来上海首秀;11月23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铜管组合携日本小号演奏家埃里克·宫城登台上海音乐厅,以古典、爵士与现代作品呈现铜管魅力。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