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爱军地图创意工作室”负责人陆爱军(右一)和同事在讨论进博会地图制作方案
今年的进博会地图 受访者供图
第一届进博会地图
本报记者 方翔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如约而至,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
对于所有参与进博会的人而言,有一位“老朋友”从不缺席——那就是由上海市测绘院精心绘制的进博会官方地图。这份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地图,自首届进博会起,就以其专业性和实用性赢得了各方赞誉。年复一年,这份地图也在不断“进化”中完善:展馆布局的细微调整、服务设施的精准标注、交通动线的优化提示……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测绘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不但成为进博会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也见证着中国“越办越好”的庄严承诺。
一 “迷宫”与破局
“这份地图绝非普通的导航罗列,而是一份向世界宣传进博、宣传上海的重要窗口。”上海市测绘院“陆爱军地图创意工作室”负责人陆爱军拿出今年进博会的地图向记者展示。“它以直观且生动的方式呈现着进博会一年又一年的变化,尤其是‘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你看,与首届进博会的地图相比,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的商业设施也更加齐全。”
第一届进博会开始,陆爱军便肩负起带领团队为进博会绘制地图的重任。初次接到任务时,他的内心既有使命感,又隐隐有些迷茫。困扰团队的第一个难题,是地图究竟该设计成多大尺寸。“当时我们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地图既要全面,也要方便携带。对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来说,日常随身携带的就是证件,所以我们的地图折叠起来,应该正好可以放在证件卡套中,方便使用也不会遗失。”陆爱军说。
国家会展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展馆,其对称式布局让内部导向极为复杂。回想第一次实地调研的情景,陆爱军记忆犹新。“没有这张导向图,游客和参展商就像在‘迷宫’中摸索,很难快速到达想去的位置。”他清晰地记得,当时面对错综复杂的场馆,连他自己都像一只无头苍蝇般迷了路。
“国家会展中心不仅有庞大的单体建筑,外围还有内部道路和市政道路,21个出入口从1号门到21号门分布其中。建筑结构更是复杂,商业展示楼、展馆相互交织。这些内容都要通过地图完整呈现出来。”陆爱军说。
难题远不止于此。当时场馆虽已建成,但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也处于建设阶段,基础地形资料不全。陆爱军团队决定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徒步踏勘周边两三公里的范围。一天走两三万步是常态,队员们的脚磨出了水泡,就挑破了继续走。
管理部门对建筑的命名方式也很独特,采用“0米层、8米层、16米层”的称呼,与普通的一层、二层、三层不同。团队成员们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由于当时技术手段尚未成熟,三维模型并未建立,规划部门提供的资料也不完善,我们就采用平面图加立体分布图的形式,将0米层、8米层、16米层完整再现,并增强了导向功能。”陆爱军回忆起那段日子,有感慨也有自豪。
二 不断带来惊喜
进博会越办越好,进博地图也总是给观众和展商带来惊喜。今年的进博会地图上,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工程在进博会前开通试运营。
“从第二届进博会开始,进出会场的方式就更加多样。”陆爱军在电脑前翻看前几届地图,“当时我们根据资料发现,80%的客流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西入口进馆,为了实现‘少走路、不绕路、快抵快离’的目标,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4、5号口在高峰抵达和离场阶段保持开放,虹桥枢纽至国家会展中心新增的人行通道也在地图上进行了标识。”
随着交通方式越来越多样,传统绘图方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陆爱军团队积极探索新方法。“前几年我们采用了2400米高空的航空影像,较好地反映交通建设的实际情况,地图展现的范围也扩展至周边四五公里,包括虹桥商务区和徐泾镇东部区域,并标注了周边停车场和道路情况。”
对此,团队成员李晨虹也感触颇深。“到第七届进博会时,盈港东路新增了下匝道,车辆可直接进入涞港路,北面的崧泽大道路也新增了上匝道,可直上崧泽高架路,实现快速撤离。地铁配套方面,17号线诸光路站和2号线徐泾东站已更名为国家会展中心站,未来随着13号线延伸段开通,国家会展中心站将成为一个完整的枢纽换乘站。蟠祥路·国家会计学院站也刚刚开通了。此外,东登录厅新增了枢纽会展步道,从虹桥火车站下来后,可通过这条步道直接步行至国家会展中心东入口。这些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大提升了参观体验。”李晨虹说。
第五、六、七届进博会时,国家会展中心周边商业设施基本成熟。进博会虽仅举办6天,但周边商业设施已实现“365天”常态化运营。全球贸易港、虹桥世界中心、奥特莱斯、虹桥天地等陆续建成,徐泾地区的宾馆、餐饮等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团队成员们常会带着地图到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的商业街区探访,每当看着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心中总是感慨万分:“这些变化都体现在我们的导览图上了!”
这两年,即使航空影像也不能充分展现日新月异的进博会了,于是测绘团队又引入了“倾斜摄影技术”。“通过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短时间内获取区域的完整三维模型,本质上也是‘数字孪生’的一部分。”李晨虹介绍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生成实景三维地图,基本还原实地样貌。“从第六届进博会开始,我们就采用了这项技术,让观众能更直观地识别建筑物方位。今年,我们还会对周边新建商业楼进行航飞测绘,让大家看到今年的进博会最新变化。”
三 “有温度”的地图
对于世界而言,进博会地图也是一扇窗口。它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视觉语言,向全球展示进博会的独特魅力,也展现着上海的城市温度。
为了让地图真正服务于展商,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陆爱军团队从搭台布展开始,每日巡馆不辍,日行三万步是家常便饭。他们用脚步丈量各个展馆,用眼睛观察每个细节,还与展商和工作人员频繁交流沟通,收集对于地图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你们的地图导航功能很好,但如果能多一些其他服务信息就更完美了。比如周边的餐饮、休息区之类的”“地图的样子能不能再新颖一些?这样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每一项收集到的建议,陆爱军都视若珍宝,因为他知道,那里面包含着大家对进博会更高的期待。
“这两年的进博地图更突出人文性。”进博会地图美术编辑何佩诗说,当初决定使用手绘地图时,团队内部还有不同意见。有队员担心手绘地图不够精确,会影响使用效果。但当手绘地图真正投入使用后,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让进博会与人们的心更近了。
何佩诗拿起一张手绘地图,仿佛在触摸一件艺术品。“我们用灵动的线条勾勒出进博会场馆的轮廓,以暖色调渲染出热闹、开放的氛围,为使用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相比于冷冰冰的印刷地图,手绘地图更具亲和力,就像一位亲切的朋友在为你指引方向。其轻松、活泼的风格能够打破使用者与地图之间的隔阂,使大家感到自在和愉悦,从而更愿意主动探索进博会的各个角落。”
进博会的地图上,志愿服务信息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同样以手绘的方式,为来往的展商和市民提供包含信息咨询、宣传进博、文明引导等热情周到的服务,传递着城市的温度。”何佩诗说,不仅在场馆内,进博会志愿服务的“朋友圈”也在展馆外不断扩大。“在地图上,我们也将场馆外的相关服务信息标识出来。当人们看到那些标注志愿服务点的位置时,就仿佛看到了志愿者忙碌而热情的身影,感受到进博志愿服务者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不仅让进博更有温度,也让城市更有温度。”
四 给世界的名片
八张地图伴随进博会越办越好。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党支部书记吴宏达认为,绘制进博会地图不仅是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从最初面对建筑体量太大、周边资料不全的困境,到如今运用先进技术制作三维立体地图,我们的团队在8年里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技术不断创新,经验愈加丰富。”
据吴宏达回忆,“倾斜摄影技术”应用初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总是达不到要求。陆爱军和队员们日夜守在电脑前,一遍又一遍调试参数、分析数据。有一次,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让陆爱军头晕目眩,当时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但他只是缓了一口气,继续投入工作。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进,团队终于成功运用“倾斜摄影技术”制作出精准的三维立体地图。
“我们将紧跟‘越办越好的进博会’,不断优化地图的内容和形式,探索更多新的制图技术和表现手法,让地图更加精准、直观、实用。同时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整合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参展者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吴宏达说。
进博会不仅仅是一场商品的盛宴,更是一个思想碰撞、智慧交融、合作共赢的全球性平台。在这里,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相互激荡,共同谱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篇章。对于陆爱军和他的团队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宏大的舞台,他们默默耕耘,用地图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上海的魅力与风采。“我们始终坚信,这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地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一座城市递给世界的名片,它将伴随一届又一届进博会,不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