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玮鑫
本年度中国足球国内赛场接近尾声,经历算得上跌宕起伏的一季后,几位年轻的本土教练,成为收官阶段的亮点:邵佳一带领的青岛西海岸让不少强队头疼,他也因为出色的战绩成为国足新帅的候选之一;临危受命的韩鹏指挥山东泰山走出泥潭,大有重振雄风之势;上任不算久的陈涛让深圳新鹏城脱离降级泥潭;加上在U17女足世界杯上交出不俗战绩的王洪亮……一度被洋帅压得喘不过气的本土教练,在这个秋天刮起了一阵特别的“青春风暴”。欣喜过后,这批80后本土教练能否持续成长,或者说,他们能不能获得更多充实自己的机会成为关键。当王钰栋、蒯纪闻、刘诚宇等球员一次次成为留洋话题的主角时,本土少帅能否留洋或许也应该成为议题。
在邵佳一成为国足主帅候选人的新闻下,有几位球迷评论:“还是让他多积累,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多学习,等到时机成熟再来接任国足主帅为好,可别拔苗助长。”这句话着实有些“扎心”,过去这些年,不论是国字号还是俱乐部,选帅时大都不会把本土教练作为首选,原因之一便是认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见识和锻炼。见识从哪来?多出去看看就是答案。自中国足球职业化开始,“走出去,请进来”便被历届足协挂在嘴边,然而30多年来,“走出去”的主角似乎仅限于球员,“请进来”的却有外援和教练乃至管理人员,正是这种看起来并不平衡的情况,让国内的本土教练长时间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即便有能走上一线的佼佼者,也多以“救火”为主,球队一旦转危为安,便会无奈交出帅印。在俱乐部管理层和球迷一句句的“本土教练还有提升空间”背后,土帅缺少的正是“提升自己”的渠道和机遇。
在中国体坛,教练留洋后学成归来,带领球队开创新局面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两度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重返世界强队行列的功勋主帅郎平就有着丰富的留洋经验,并在不断地游历和学习中提升执教水平,最终铸就辉煌;29年前率领中国男篮首次跻身奥运前八的宫鲁鸣在执教国家队前曾赴国外学习多年;上海球迷熟悉的李秋平和吴金贵教练,也都有走出去学习的经历。他们的成功足以证明,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教练尤其是年轻教练应该勇敢走出舒适区,去整体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看一看、学一学,因为那对他们个人和项目的整体发展都是有利的。
最近几年,中国足协与法国足协、英超联赛等足球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青年教练学习交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给本土教练提供了机会,算得上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期待各方共同努力,逐步打通渠道,让国内的教练乃至国字号俱乐部的运营管理人员获得更多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很多人说,本赛季中超联赛冠军的争夺,是近几年最激烈的,可让人稍感遗憾的是,排在积分榜前四的海港、申花、蓉城和国安都由外国教练挂帅,土帅依然没有进入舞台最核心的区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本土教练走出去的速度需要加快,通道也应开得更广。未来的某一天,当中超的争冠队伍大都由本土教练,尤其是年轻教练挂帅时,中国足球距离腾飞或许也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