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全链条碳捕集与封存(CCS)项目已在挪威全面投入商业运营,二氧化碳被注入北海的海底储层并永久封存,被形象地称为“碳坟场”。
欧洲不少国家都在推进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挪威凭借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雄厚财力,率先实现项目商业化。
实现全球性突破
经过4年多建设,全球首个全链条碳捕集与封存项目“长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竣工。项目总投资达33.8亿美元,是挪威迄今规模最大的气候投资项目,被挪威能源大臣奥斯兰称为“碳捕集与封存领域的全球性突破”。
目前“长船”正在执行挪威本土项目:在奥斯陆一个垃圾焚烧厂和布雷维克一家水泥厂进行二氧化碳捕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经加压处理后由船舶运输至海上平台,注入深达2600米的海底地质层进行封存。二氧化碳被封闭在深海地层后,将逐渐溶解、吸附、矿化,不再成为温室气体,相当于“把二氧化碳关进海底”。
挪威政府介绍,在项目第一阶段即2028年前,每年可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2028年后第二阶段的封存能力将提升至每年500万吨。
为填补项目资金缺口,挪威政府提供了约21.9亿美元建设和运营补贴。欧盟也将该项目视为欧洲气候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欧洲共同利益重要计划”,提供1.5亿美元支持。
油气大国资源足
专家认为,油气大国挪威的资源禀赋和海床特点使其有充分条件推进碳捕集和封存产业发展。挪威政府提供财力支持和法规保障,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新兴产业的瓶颈问题。
挪威是全球第11大石油生产国和第3大天然气出口国,油气产业是挪威经济支柱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两成以上、对外出口总值一半以上。虽然油气行业为挪威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但也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挪威科技工业研究院高级顾问本雅明森介绍说,挪威政府很早就认识到碳排放的负面影响,因而在1991年引入碳排放税,有效促进了碳捕集与封存行业的萌芽与发展。
得益于地理特点,挪威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拥有较大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据挪威石油管理局数据,挪威封存二氧化碳的潜力约为700亿吨。国际非营利机构“洁净空气工作组”2021年发布的《地质二氧化碳封存报告》也认定,北海盆地和挪威大陆架是欧洲最适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区。
挪威于1996年开始尝试二氧化碳海底封存,启动全球首个离岸工业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斯莱普纳”。2014年挪威发布“长船”项目计划,2021年启动建设。挪威丰富的油气生产经验以及在大型资本密集项目上的管理经验,都利于碳捕集与封存产业链发展。
“挪威模式”可借鉴
作为全球首个全链碳捕集与封存项目,“长船”项目的经验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项目启动靠政府投入,运营转向商业化。挪威政府为“长船”提供了大量资金,但项目运营必须迈向商业化。从目标客户群体看,“长船”瞄准的是水泥、钢铁、炼油、化工和化肥等担负碳配额减排指标的欧洲企业,未来商业前景广阔。
其次,政府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管理。碳捕集与封存标准体系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国家企业、多种执行标准、多个监管机构。挪威政府专门在能源部名下设立国有企业Gassnova,作为二氧化碳处理产业项目和技术发展的整合者,形成“国家意志+工业执行”的高效合作模式。
但另一方面,碳捕集与封存产业的监管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本雅明森举例说,目前挪威监管机构要求“碳坟场”运营方为发生概率极低的突发事件(如井筒故障和海底二氧化碳泄漏)提供财务担保,这大大提高了项目运营成本,有碍可持续发展。
专家表示,“长船”项目证明了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可行性,也为后续项目树立了标杆。如何继续降低成本、完善配套法规并加强运营管理,是碳捕集与封存项目走向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关键。
新华社记者 张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