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良(前)在全运会比赛中 陶邢莹 摄
扫码看刘家良的上海乒乓缘
27岁,第一次站上全运会“地表最强”的乒乓赛场,是什么感受?“兴奋、紧张,更多的是期待。”昨天,全运会乒乓球男单比赛开打。吉林队的刘家良第一次感受到了银河综艺馆的灯光聚焦,这个从未进过省队、国家队系统性训练的“业余赛大神”,尽管以1比4负于前国手魏世皓,但他并不气馁,“还有团体赛,加油吧。”
用一次次突破让“业余身”绽放出“专业魂”,在这场征程里,藏着他对乒乓的执着,更绕不开与上海的深厚情结,以及和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特殊联结。
启梦 铸就韧性
8岁时,刘家良被父母从内蒙古送到上海,加入华东理工俱乐部的培养体系,小小年纪的他独自开启在上海的求学之路。“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的乒乓氛围和教育理念都是全国一流。”他说。
从徐汇区启新小学到上海中学,刘家良最终成为一名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大学赛场上,他叱咤风云,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的冠军。毕业后,刘家良参加工作,可始终放不下手中的球拍,后来索性凭着这份热爱在上海创业开球馆,把兴趣变成了事业。如今虽然定居江苏,但上海仍是他心中的“乒乓故土”,时不时回来和老友相聚,感受熟悉的乒乓热度。“我很喜欢上海,那里是我乒乓启梦的地方。”他曾揽下过无数个上海青少年赛事的冠军,铸就了“从没打过退堂鼓”的韧劲,亦为他站上全运赛场埋下了伏笔。
破界 练就底气
从大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走出来的刘家良,从未进入过任何省市队训练,此前也没参加过全运会。“业余赛大神”的名号,是在无数业余赛事中打出来的。“平时没有机会和国家队退役球员、专业选手交手,但打业余赛时能遇到不少高手。”刘家良说,正是这些对决让他练就了不怯场的底气。
本届全运会,吉林队向刘家良抛出了橄榄枝。在预赛阶段,他战胜前国手刘丁硕,诠释了“高手在民间”。决赛阶段,他是男单选手中唯一一名从未进过专业队的选手,不过,他并没有把“参赛”当成终点,“我还想往前走”。
事实上,刘家良的打法很特别,对于不少专业选手来说也并不好打。在昨天的比赛中,他给魏世皓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但因为在心态、关键分的把握上弱于专业队选手,最终以1比4败下阵来。
续缘 成就热爱
提及乒乓生涯里的重要赛事,刘家良总会说起“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这项群众赛事。2024年的比赛,刘家良和队友组建的家新双冠队获得公开组亚军,冠军则是由刘诗雯、范思琦等领衔的沿浦俱乐部。
“这项赛事是长三角很有底蕴的赛事,水平也很高。”对他而言,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不仅是参赛平台,更是联结他与乒乓热爱的纽带。在这里,他能和高手过招,也能感受到乒乓运动的传承与温度。
采访的最后,刘家良表示,会持续关注并参与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这是一份与乒乓有关的约定。从校园里的乒乓少年,到业余赛场的“大神”,再到全运会舞台上的挑战者,刘家良手握球拍、心怀坚定,走自己的路,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
特派记者 陶邢莹(本报澳门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