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菜肉馄饨》首演现场演员们为观众签名
扫码看《菜肉馄饨》彩排视频
昨晚,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端”上了评弹舞台——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菜肉馄饨》在兰心大戏院迎来首演。今天上午,同名电影也在同一地点放映。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不仅促成了这次艺术“双生”,还在影片中客串出演“高医生”。一碗馄饨,串联起银幕与书坛,也连接起传统曲艺与当代表达。
高博文虽未参演评弹版《菜肉馄饨》,昨晚却依然登台与观众互动。他以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馄饨翻花头,实在有吃头,电影拍得好,评弹有听头”,为演出预热,也点出了作品的多元呈现。
同一题材不同解读
《菜肉馄饨》围绕一位典型的上海爷叔老汪展开。退休后的他,每周六雷打不动地骑着自行车穿行街巷,只为给事业有成的儿子包上一碗菜肉馄饨。儿子到了而立之年,依然单身,老汪“闯”入人民公园相亲角,意外被裹挟入一幅关于亲情、婚姻与情感陪伴的都市图景。两代人在婚姻观念与情感需求间的碰撞与渴望,也随之浮出水面。
舞台上,徐惠新、郭玉麟、毛新琳三位年逾六旬的评弹名家共同塑造“老汪”这一角色,尤其是在表现老汪与亡妻素娟、新识美琴之间的情感过渡时,郭玉麟和毛新琳直言这是“最难说,但最好看”的“弄堂书”,噱头相当足。
三位实力派花旦周慧、陶莺芸、朱琳与人气演员徐一峰的同台,则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风采。徐一峰在剧中一人分饰六角,甚至要演老汪亡妻的“魂灵头”,反差效果笑得台下拍手叫绝。
编剧兼主演徐惠新坦言,作品聚焦的是老年人的情感状态。在他看来,馄饨谐音“混沌”,暗喻现代都市人——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情感归宿的迷茫与追寻。徐惠新要求演员向喜剧靠拢,说表要轻松,尽可能噱一点。这种向都市轻喜剧的倾斜,实现了评弹“理、味、奇、趣、细”的转化。结局处理上,评弹版也并未沿袭电影走向,而是给出了一个轻松且戛然而止的答案。
电影评弹热度双高
电影《菜肉馄饨》一众主创和小说原作者金莹也来到首演现场。“评弹和小说、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三种表达,各具特色,又各自发挥了不同艺术表达的长处。这么精彩的演出,让我也感觉与有荣焉。”金莹说。特别是第二回,老汪和美琴吃饭,素娟在旁边捣乱这段,她看得津津有味,非常过瘾。
金莹回忆道,2019年因病住院期间,她读着金宇澄的《繁花》,深受其中上海意象的触动,决定动笔写下酝酿已久的相亲角故事。完稿后,她曾暗自期待:“这个故事会不会有一天成为一部评弹?”在她看来,小说中戏谑与市井的气息,与评弹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而高博文与金莹的缘分,则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沪语专栏《闲话上海滩》的合作。当高博文在电影《菜肉馄饨》中客串“高医生”时,他敏锐察觉到这一题材与评弹的高度契合,随即决定购下版权,将小说搬上书坛,也让金莹当年的想象成为现实。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评弹《菜肉馄饨》以轻喜剧的姿态,讲述当代人老有所伴与情之所往的故事,无论是追求传统韵味的老听客,还是热衷都市喜剧的年轻观众,都可以在这碗有荤有素、有笑有泪的“菜肉馄饨”中,尝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