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调整生活习惯  预防骨质疏松 起搏新技术为心律失常个性化治疗“铺路” 胃食管反流顽固难愈  微创手术精准“关门” 孩子总喊肚子痛,是淋巴结“报警”吗? 数字化治疗唤醒“懒惰眼”
第14版:康健园 2025-11-10

数字化治疗唤醒“懒惰眼”

当一个孩子走路跌跌撞撞,或者总是凑近眯眼看东西,可能不是因为生长迟缓、身心稚嫩,而是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模糊世界——这,可能就是弱视。

关注弱视,不留视觉遗憾

弱视,俗称“懒惰眼”,是儿童视觉发育期常见的眼病。它并非眼睛器官本身的病变,而是大脑“偷懒”了——由于斜视、屈光参差等原因,大脑长期依赖一只眼睛看东西,主动抑制了另一只眼传来的模糊图像,导致这只眼睛的视觉功能发育迟缓。

传统弱视治疗是让患儿戴上厚厚的眼罩,每天花费数小时遮盖住健康的眼睛,强迫“懒惰眼”工作。这种疗法容易让孩子在同伴的异样眼光中感到自卑和抗拒。治疗过程漫长,许多家庭因孩子的抵触而中途放弃,留下了终生的视觉遗憾。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这场“视力拉练”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魔力。弱视的数字化治疗,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视觉游戏疗法”。它不再是与黑暗对抗,而是带领孩子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视觉游乐场。

解读“双眼分视”技术

数字技术如何巧妙地“欺骗”大脑,让它重新接纳那只被冷落的眼睛?核心在于“双眼分视”技术。弱视治疗不再是简单地蒙住好眼,而是通过先进的视觉算法,在VR(虚拟现实视力训练仪)头显或特制的3D屏幕上,为双眼呈现差异化的图像。比如,在同一个游戏场景中,给优势眼较低对比度的画面,而给弱视眼更高对比度、更丰富的细节。这就好比在拔河比赛中,给力气小的一方暗中增加了人手,巧妙地平衡了双眼的“输入信号”,诱使大脑重新认识到弱视眼的价值,愿意同时使用两只眼睛协同工作。

数字化治疗优势明显

治疗方案可以基于患者的视力数据实时调整刺激参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将枯燥的视觉训练融入闯关、寻宝等游戏情节中。孩子为了“通关”,会主动地长时间接受治疗,依从性大幅提升。系统能自动记录治疗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让医生和家长清晰掌握康复进程。国内外已有不少经临床验证的数字化弱视治疗方案获批上市。它们通常以平板电脑或VR设备为载体,配合专用软件,让孩子在家中就能完成每天15—30分钟的“游戏任务”。

不同于“一刀切”的传统遮盖疗法,数字化治疗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定制专属训练方案。系统会依据患者的年龄、弱视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每次训练的反应,动态调整游戏参数。对于重度弱视患儿,可能从简单的光感刺激开始;对于已有一定视力的患儿,则进行精细视觉任务训练;根据双眼视力差异,智能分配各眼的视觉负荷。

智能科技造福弱视人群

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弱视数字化治疗朝着更加智能、更加沉浸的方向进化。未来的治疗系统可能会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患者的训练姿势,自动提醒纠正,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将视觉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当然,数字疗法并非万能魔法。它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视功能基础的弱视患儿,而且必须在眼科医生明确的诊断和指导下进行。它是一场“人机合作”的战役,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数字工具的科学刺激,以及家长耐心的陪伴与鼓励。

视觉,是我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窗口。对于成千上万弱视儿童而言,数字化治疗不再是一块冰冷的眼罩,而是一把钥匙,正温柔地打开他们被禁锢的视觉潜能,让他们能以清晰的双眼,拥抱这个世界的全部精彩。

朱文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图 IC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