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日本“熊出没”折射生态平衡难题
第15版:新民环球 2025-11-13
致死事件十三起创历史新高

日本“熊出没”折射生态平衡难题

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棕熊

日本自卫队设置捕熊的陷阱

一只母熊带着两只幼崽在北海道公路上行走 本版图片IC

北海道一家农舍警告棕熊“禁止进入”

警察在熊袭人现场调查

文/玖田

在日本,遇到熊怎么办?过去,这个问题只有徒步旅行者和在野外觅食的人才需要关心。但今年,熊出没事件时不时霸占日本媒体头条位置。尤其进入10月以来,几乎每天都能刷到熊出没的消息。它们可不是招人喜爱的熊本熊,而是随时有可能张开血盆大口突袭人类、一巴掌就能把人打成重伤的野兽。

据日本官方初步统计,今年4至9月目击熊出没事件已达20792起,创近5年来新高,甚至超过整个2024财年的20513起;致死事件达13起,创历史新高;7月以后因熊出没导致的伤亡事故中,超过七成发生在城区,甚至是居民区附近。

惊魂一刻 致命邂逅

10月初的一天,住在日本妙高市的新西兰人比利·哈洛兰同往常一样出门,去附近的森林里跑步。那是一片他再熟悉不过的森林,但这一天,在不到30米开外的灌木丛里,他看见了从未见过的动物——两头亚洲黑熊。那一刻,他知道情况不妙。因为今年以来,日本各地人类遭熊袭击的新闻不断,而最近的一起致命袭击事件就发生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

距离停车的地方还有好几公里远,如何摆脱这两只死死盯着他的熊?32岁的哈洛兰试着慢慢后退,不料其中一头熊“得寸进尺”向他走来。它的个头同哈洛兰差不多高,看起来是一头成年黑熊,体重至少有六七十公斤。因为担心转身跑走时黑熊从身后扑过来,哈洛兰大声喊叫试图将熊吓走,但熊并没有被吓到。他举起手臂挡住头部,熊则一下扑了上来,将他摁倒在地。

躺在医院里的哈洛兰回忆起当时的恐怖场景,仍然惊魂未定:“它一口下来,我的胳膊就没了。”接着熊又试图啃咬他的腿,他努力爬起来与熊搏斗了一阵。最终,熊放弃了哈洛兰这顿“美食”,消失在灌木丛中。

“我还算幸运,但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哈洛兰感叹道。

10月16日,体格健壮、绰号“老虎胜美”的前职业摔跤裁判笹崎胜美被发现死在岩守县的一片树林里。同时在现场被发现的还有一头体长约1.5米的熊,随后熊被射杀。

11月2日,住在秋田县的79岁男子后藤清前往家附近的山上采蘑菇,彻夜未归。第二天一早,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他的尸体,身上有多处疑似被熊咬伤的痕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日本今年已有2人死于北海道棕熊袭击,11人死于亚洲黑熊袭击。

鉴于频繁发生的熊伤人甚至致死事件,英国已发布旅游警告,提醒赴日英国游客避免在已观察到熊出没的区域单独行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也发布安全提醒,呼吁旅日中国公民提高警惕,确保人身安全。

生存所迫 下山觅食

分布在日本的熊主要为北海道棕熊和亚洲黑熊。北海道棕熊分布于北海道地区,是日本最大的陆地动物,也是体形最大的棕熊之一,体长在1.5至2.3米,重120到400公斤。亚洲黑熊多生活在本州岛,少量分布在四国岛,体形小,体长在1.2至1.4米之间,重40至130公斤。

这些年,北海道棕熊和亚洲黑熊的数量增长不少。日本自然资源部估计,在截至2020年的30年间,北海道棕熊的数量增长了一倍多。而根据日本媒体援引的2023年的一份分析报告,亚洲黑熊的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3倍。日本政府估算,目前活动在日本的熊总数超过5.4万只,“就密度而言,日本熊的密度非常高”。粗略计算,在北美平均每26平方公里有一只熊,而在日本每7平方公里就有一只。

队伍日益壮大的北海道棕熊和亚洲黑熊,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闯入人类生活的区域,其中原因错综复杂。

在北海道知床半岛,一头平时很温驯的棕熊袭击了一名26岁的登山者。日本媒体认为,是游客热衷于冒险给熊投喂零食,导致熊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但这显然不是日本出现熊灾的原因。

事实上,由于气候变化,近3年日本山毛榉坚果与橡子收成不佳,产量仅为往年的28%左右,迫使熊下山寻觅口粮。人类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以及日本农村人口减少导致的大量荒废的田地和果园,成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因此,越来越多熊跑到城市边缘,与劳作的人类“不期而会”,而空置的房屋和丛生的杂草也为它们提供了藏身之所。

猎人消逝 天平失衡

除了口粮外,还有更关键的因素影响着这场人熊之争。

亚洲黑熊已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易危物种,令猎杀亚洲黑熊成了禁忌。而与日益繁衍壮大的北海道棕熊和亚洲黑熊队伍相比,负责猎杀它们的猎人正逐渐式微。

阿伊努人是主要生活于北海道的日本原住民,阿伊努语里有个词叫“又鬼”,意为“冬季猎人”。传说,第一批“又鬼”是一对技艺高超的弓箭手兄弟万治和万三郎,万三郎曾帮助日光白根山女神战胜化身为巨蛇的赤城山神,用箭射穿了赤城山神的眼睛。作为回报,日光白根山女神赐予万三郎一卷卷轴,许可他在日本所有山中狩猎。于是,春耕夏种秋收,冬季和初春则成群结队在森林里猎熊,成为“又鬼”世世代代的传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熊皮和熊胆都能卖出高价,猎杀熊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为。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地方法律法规的变更以及消费者的喜好改变,猎熊变得不再流行,“又鬼”这一群体也逐渐没落。日本的“可爱文化”也导致一些城市居民热衷于轻松熊、布朗熊之类可爱的熊形象,反感猎杀熊的行为。如果有一只熊被射杀,政府办公室或猎人家里就会接到大量抗议电话。而即便有村庄或城市附近有熊出没,诱捕和猎杀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据日本官方数据,2020财年政府共发放了约21.85万张狩猎许可证,其中大部分仅可用于诱捕,允许射杀的许可证仅占42%。这些狩猎许可证的数量不到1975年51.78万张的一半,而1975年允许射杀的许可证比例更高达98%。

在75岁的日本砂川市猎人协会负责人池上春夫看来,为政府猎熊吃力不讨好。猎杀一头熊,猎人大约能得到8000日元费用,基本只够支付燃料费和其他杂费。而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违反规定,被没收枪支。

这样的现状也使猎人群体青黄不接。2020年数据显示,约60%狩猎许可证持证者年龄在60岁以上。“一旦我们老了,不得不退出狩猎行业,普通居民和地方政府依赖猎人协会的做法就行不通了。”72岁的猎人山岸达仁说。

寻找平衡 出路何在

有公司开发了可以驱赶熊的“怪物狼”机器人,但毕竟治标不治本。日本上智大学的研究团队则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可预测1平方公里内遇到熊的可能性,据说准确率超过60%。但人工智能预测的前提是大数据,这意味着势必有一定数量的遭遇案例在先,才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在山岸达仁看来,技术依然无法取代人类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如何捕捉熊,就要懂得从熊的爪印和粪便中解读熊可能的动向,而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

84岁的猎人原田胜夫身上至今仍清晰可见二十多年前被熊袭击留下的伤痕,他用生嚼萝卜来形容当时熊啃咬他头骨的声音。依然在为阻击熊“入侵”贡献力量的原田胜夫也认为,逐渐老去的猎人队伍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而这需要政府支持。他表示,日本急需建立一套足以让猎人养家糊口的制度。“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就无法培养下一代猎人。”

但山岸达仁直言,培养新一代猎人至少需要三到五年,“到那个时候我们都已经退休了”。

11月5日,“熊灾”重灾区的秋田县与日本陆上自卫队签署协议,由后者派人支援当地的猎熊行动。此前,部分陆上自卫队员、县政府官员及猎人已经参加了在秋田县举行的培训活动,学习箱式陷阱的运输方法及遭遇熊时的应对措施。但由于法规限制,参与本次行动的自卫队员没有携带枪械,而是准备用木制刺刀等装备应对熊的攻击,这让当地民众大感不满与无奈。6日,日本警察厅终于修改了相关规则,允许警察使用步枪驱熊,新规将于13日施行。

这场愈演愈烈的人熊冲突,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它不仅仅是熊的口粮危机,更是日本乡村凋敝、传统狩猎文化式微、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难题。人熊之争不应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而应是一场基于科学、尊重自然、得到社会体系全面支持的生态平衡重建。这需要日本在政策扶持、社区复兴、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科技应用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可持续的平衡点。否则,哈洛兰的惊魂遭遇和那些不幸逝去的生命,将不会是最后的悲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