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依平家新装了抽水马桶
百年保护建筑“螺蛳壳里做道场”
国权北路815弄,老式职工宿舍改造后旧貌换新颜
修缮后的危房面貌焕然一新
按下新马桶的冲水键 老夫妻笑了
杨浦区国京路41号
“现在,再也不用摸黑淋雨去倒痰盂罐了!”在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国京路41号的百年保护建筑里,居民田依平对记者说,这里,是她和老伴住了五十多年的家。20世纪70年代,田依平和老伴分到了这里的房子,“那时候搬进来是烧煤球的,电是公用的,水是公用的,生活上还比较便利,最不方便的就是没有厕所”。
由于建筑结构的限制,他们每次使用痰盂罐,都必须先穿过多家住户,走过幽深的巷子,再转弯绕至楼后的公厕。这段七八十米的路程,往返一趟需耗时六七分钟,而且住户们总是在房前摆放一些杂物,路况也很复杂。“因为要走不少路,我常担心下雨天道路积水,导致我和老伴摔倒。”如今,老伴年事已高,行走也愈发困难,因此他们对拥有抽水马桶的渴望愈发迫切。
拎马桶这件事还让老夫妻觉得没有尊严,“我们总是早晚摸黑去倒痰盂罐,还要尽量避开邻居吃饭的时候。每次端着痰盂罐路过别人家门口,看到人家还会有些尴尬。”尤其刺痛田依平的是,年幼无知的小外孙完全无法接受使用痰盂罐。每当小外孙需要上厕所时,得带他去对面的体育公园解决。“当时,女儿带着小外孙来我家看我,因为还要用痰盂罐,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田依平说。
田依平的家里,充满着岁月的痕迹,桌子玻璃板下面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见证了田依平和女儿在这里度过的漫长时光。见到老同事们搬了新居,田依平并没有那么羡慕:“老房子自然有老房子的味道,住惯了的地方哪舍得挪,隔壁邻居、路口的树、门口走了几十年的小路,就连上街沿的台阶高度都刻在了骨子里。”当时,田依平唯独期望家里能有个抽水马桶,没想到,这个愿望在今年变成了现实。
去年末,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带着量尺走进了田依平的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她又惊又喜。今年初,居民区书记带着工程队来了。螺蛳壳里要做道场,由于空间有限,他们千方百计,将厨房腾挪出几平方米的空间安装马桶,还装上了隔断门和冲水池。“现在,终于告别拎马桶了!”把老痰盂罐安放在储物间,按下新马桶的冲水键,田依平笑着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曹博文
最爱和孙辈视频展示新卫生间
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
“这种十几块钱的塑料高脚痰盂,我们家已经用烂了好几个。”在宝山区高境镇国权北路815弄的家中,50岁的党宝荣笑着指向墙角那个即将被丢弃的旧痰盂,“没想到在上海住了20多年,如今还能用上独用的卫生间抽水马桶,还是政府统一改造的,门窗也都统一换过了,简直太开心了!”
来自安徽六安的党宝荣,在国权北路815弄这排老式职工宿舍租住了20多年。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日子越过越好,如今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还有了孙子孙女。
“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一场暴雨,公共厕所都漫出来了。”党宝荣回忆道,雨水混杂着污水倒灌进弄堂,那股气味让她至今难忘。“原来这里环境太差了,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一夜睡醒,屋里的东西漂得满地都是,一片汪洋。每年台风季,都要被迁移到临时住处。”她说,那时候最怕晚上起夜,冬天要顶着寒风去远处的公厕,夏天则要忍受蚊虫叮咬。
转机出现在2023年。宝山区启动“拎马桶”改造工程,国权北路815弄被列入改造名单。然而这里的地形复杂,党宝荣住的那栋三层小楼还在地铁线上方,改造面临重重困难。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能看到工程师们拿着图纸在楼前比画,心情也跟着忐忑不安。
让党宝荣意外的是,困难并没有让改造停滞。工作人员很快拿出了新方案:利用楼内原有的公共空间改造出6套厨卫,同时在楼外空地上新建轻质钢结构的厨卫单元,通过连廊与主楼相连。更让居民们感动的是,改造工程远不止加装马桶那么简单。在听取居民意见后,施工队为整个社区增设了大型抽水泵,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内涝问题。路面重修了,墙面翻新了,老化的管线也全部更换。
如今,站在新装修的卫生间里,想起那些台风天临时安置的困难日子,党宝荣感慨不已。白色的瓷砖光洁如镜,抽水马桶静静地立在那里,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她最喜欢在周末和孙子孙女视频,把手机镜头对准崭新的厨卫间:“奶奶现在有自己的卫生间了,你们下次来就不用跑去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那个用了20多年的痰盂,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党宝荣说,要把这个痰盂洗干净收起来,“这不是留念,是要告诉孙辈们,生活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好的。”在这个寒意渐深的夜晚,她终于可以安心地喝下一杯温水,不再为起夜烦恼。
本报记者 郭剑烽
曾经不敢回家 30多年终于梦圆
虹口区同心路232弄
放眼上海,位于虹口区同心路232弄的同心苑小区算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走进该小区,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能看到各个时期不同的居民住宅。从解放初期的矮平房到上世纪80年代的六层楼公房,再到2000年后的高层公寓,从一个小区内能看到上海几十年来市民住房进化的过程。
这一“住房博物馆”虽然原生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些小梁薄板老旧住宅的缺点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该小区18—23号原为工棚,经改造后使用,面积约165平方米,有6户居民居住,房屋结构腐朽,经常渗漏水,2022年鉴定为D级危房,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需求。
“以前墙壁是泥巴糊的,家里到处都是蚂蚁、蟑螂、老鼠,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近几年每到台风天都要疏散到安置点。”20号居民刘巧儿今年64岁,她告诉记者,自1989年嫁到这里,她就一直被糟糕的住房环境困扰,最让她感到不便的,还是屋内没有厕所,解决卫生问题白天去屋外的公厕,晚上就靠家里的马桶,每天早上倒马桶成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数十年不变的日常。“我之前大约有十年,一直选择在外地工作,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里居住环境不好。”刘女士告诉记者,这里明明地段很好,但条件却不及农村,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该片住宅无法改建翻新,渐渐成了“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直到去年3月,虹口区房管局牵头对同心路232弄18—23、31—32号抢险修缮,将危房与厕卫缺失等问题一并解决。
如今,走进刘女士的家,可以看到整个屋子被修缮一新,环境整洁明亮。特别是在厨房的一角,加装了淋浴间与厕所,补齐了房屋功能的“最后一块拼图”。“三十多年了,终于可以在家正常淋浴和使用厕所,多年来的梦想总算实现了。”刘女士说,政府部门修缮工程非常细致认真,会与居民就改建方案进行细致沟通,根据需求来开展工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东西打包整理好,由政府派人来搬走寄存,等修缮改造完毕再搬回来,就可以入住了。”
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24年6月起,为彻底消除同心路232弄小区回搬后无卫生设施的情况,广中路街道城运中心牵头联合虹房集团、居委会对同心路232弄18-23号、31-32号逐户排查制定改造方案,并列入街道第一批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次月5日正式进场施工,当月29日小区7户无卫生设施住户全部完成改造。
如今的新居,刘女士非常满意,感觉生活水准有了质的提升,居民们纷纷向街道送上锦旗,并向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写了感谢信,感谢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为民谋福祉。“现在我们老夫妻住在这里养老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只想着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