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老房有喜
第5版:特别报道 2025-11-19

老房有喜

原址改建后的普育东路101弄1—4号新楼外观时尚

祁恩庆走在改造后的马桥镇东街

祁恩庆家新安装的卫生间有抽水马桶了

汤世秀租住的房子有近百年历史

一个全配套卫生间解决了汤世秀的大问题

原址改建新房 虽小“五脏俱全”

黄浦区普育东路101弄

下午5时半,孙女放学了,新家的小餐厅里,一桌晚饭烧好了,祖孙三代一家人的温馨晚餐,终于不是梦。这个梦,66岁的荀维香等了40年。

黄浦区普育东路101弄1—4号房屋建于1972年,建筑结构为小梁薄板砖混结构,房屋产权人是区属国企南房集团,荀维香和邻居们都是租户。当时,荀维香家的门洞里,一共有三户9个人,卫生间只有一个,每天早上,大家都要抢马桶,怎么办呢?孩子们要赶着去上学,卫生间就只能先让孩子们用吧!

很多年里,这里的142户居民,最大的诉求就是改造房屋。2023年7月,第一轮居民意愿征询以97.18%高比例通过。2023年12月,项目二轮签约率首日即达到100%,协议正式生效。

普育东路101弄项目周边空间拥挤局促,没有“长高长胖”的拓展空间。黄浦区规划局、房管局、建管委、街道、南房集团反复研究,最终采用“部分抽户+原址改建”的组合方式实施成套改造。

房子不能“长高长胖”,142户人家中要抽出10户搬离,才能改造卫生间,增设小阳台。那么,自己家到底是留下来,还是拿上补偿款搬离呢?想来想去,荀维香和老伴决定还是留下来。

过去一年,隔三差五,荀维香和老伴就会回来看看正在改造的新家。改造时,荀维香特别向南房集团施工方提出了一个要求——新家的一间卧室缩小一点,留出空间,做成小餐厅,再砌一堵墙,隔开餐厅和卧室。小餐厅一头放冰箱,一头放餐桌,灶台就在旁边,才出锅的热菜热饭上桌,还是热气腾腾的。

“十一”前夕,普育东路101弄1—4号改造竣工,新房子外形太时尚啦!“外墙的颜色是深铁灰配浅米黄,每层走廊镶嵌大面积玻璃窗,电梯井道也配好了,出乎意料地好!”荀维香第一眼看见,就忍不住笑了。

更开心的是,家里有了设施齐全的卫生间,如厕、洗澡都很方便,荀维香说,这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阳台上,已经安装了水龙头,以后放得进洗衣机。两间卧室,装修时还可以再优化,隔出小空间,就放得下孙女的小床小书桌。荀维香期盼着早日搬进去。

本报记者 姚丽萍

从前晾晒马桶 如今屋外养花

闵行区马桥镇东街28号

“如今家里装了独立卫生间,再也不用半夜裹着羽绒服,摸黑深一脚浅一脚赶去公共厕所了!”家住闵行马桥镇东街28号的祁恩庆,指着家中干净整洁的卫生设施,语气中满是感慨。2024年底启动的老街综合修缮改造项目,让他终于告别了延续数十年的“拎马桶”生活。

在东街生活了近30年的祁恩庆,对改造前如厕的不便记忆犹新:“过去,整条街的住户大多用马桶或痰盂罐。倒粪站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一旦错过,就只能把马桶留在家里一天甚至更久,那味道可想而知。”他摇摇头,随即又笑起来,“两年前你来这儿,还能看到墙边晾晒着一排马桶呢。”

由于居住空间狭小,多数居民依赖公共厕所解决如厕问题,而整个东街仅有一座老式公厕,五个坑位要服务百余名居民。“早上高峰期,排队是家常便饭,内急时也只能强忍。偶尔还会出现不太文明的情况。”祁恩庆回忆道,“而且公厕每天只清洗一次,粪便常常不能及时处理,环境十分艰苦。”

最令他难忘的,是寒冬深夜如厕的窘迫。“气温接近零摄氏度,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走到60米外的公厕,冷风刺骨,穿再多也冻得直打哆嗦。”尤其是在早年没有路灯的时候,老街路面坑洼不平,“雨天路滑,老年人摔倒的风险很高。”

除了如厕难题,祁恩庆坦言,过去家里也没有像样的洗漱环境,“洗脸刷牙都得凑合”。不仅如此,老房子的屋顶在雨天经常漏水,街面的排水系统也不畅,汛期常常积水。

2024年底,东街综合修缮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居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马桥镇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采取“一线摸排法”逐户排查,精准锁定房屋本体、卫生设施、排水系统等问题。同时,创新建立“五方协同”工作机制,邀请房管部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及租户共同商议改造方案,并针对不同家庭需求推出“一户一方案”的个性化改造措施。

老街窄巷施工难度大,施工队创新采用“人工+小微机械”组合模式,既保障了工程进度,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经过五个月的施工,东街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家里有了卫生间,随时想上厕所都行,再也不用忍受排队和奔波的辛苦了。”祁恩庆欣慰地说。不仅如此,翻新后老街的路面变得平整,雨污分流管道有效解决了积水问题,老房子的屋顶得到修缮,外立面也重新粉刷,整条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在闲下来,我就养一些花花草草,摆在屋外,自己看着舒心,也能给公共空间添点色彩。”走在干净整洁的老街上,祁恩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本报记者 赵菊玲

装卫浴不要钱 外地人享福利

浦东新区高桥镇北街

“现在,上厕所再也不用排队等到急煞人了。”家住浦东新区高桥镇北街的汤世秀拧开簇新的一体式卫生间水龙头,对于58岁的汤阿姨来说,哗哗的流水声格外悦耳。

逼仄破旧的巷陌,多幢老宅都是浦东文物保护点,但另一面却是居住空间的窘迫。汤世秀来自安徽桐城,25年前,她和丈夫来到上海,租住这间小屋。它有近百年历史了,房梁上的雕花记载着岁月的沧桑。

没有独立的卫生设施,清晨5时,天还蒙蒙亮,汤阿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拎着沉重的马桶,快步奔向弄堂口的公共厕所,“早晚高峰时,不单是上厕所要排队,连倒马桶的粪池边都排满了人”。

白天的“不便”尚可忍受,夜晚的“煎熬”才最磨人。“这里的公共厕所,晚上9时就关门了。”汤阿姨说,“我们还好,老人起夜多,很不方便。”汤阿姨回忆起过去难挨的时光:“老房子漏风,冬天半夜冻得发抖,也只能在屋里‘解决’。窗门紧闭,那股味道……唉,别提了。”

洗澡,则是另一个“将就”的工程。“冬天洗澡,一边洗,冷风一边往里灌,根本受不了。”常年的租户身份,让他们对“改造”这件事,想都不敢想。“我们是外地人,租的房子,怎么会有人来管你这个?”

转机出现在去年春天。“房东打电话,说村里要给我们免费装马桶。我第一反应是真的不要钱吗?”随后高桥镇北街的工作人员上门登记,说要给我们免费上门安装一体式卫生间,汤阿姨半信半疑。

没想到,没过多久,施工队真的来了。在屋外勘察、排管、接线……因为弄堂狭窄,大型机械进不来,工人们就靠人工一点点挖。“他们先在外面把管道都排好,大概花了一天时间。然后进屋里装,从开工到装好,总共就两三天,快得很!”汤阿姨说,施工队把冰箱挪开,安装了一个集马桶、面盆、镜子和淋浴喷头于一体的全配套卫生间。

“真的一分钱没花!”她反复跟记者提及这件事,连房东都说“没想到”。

“你知道吗?我现在觉得运气真好。”汤阿姨笑得合不拢嘴,“碰到这么好的上海房东,25年没怎么收我们房租;现在又碰到了上海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装了免费马桶。”“以前刚来上海,总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现在,邻里都熟悉了,上海对外地人真是越来越好了。”

从一只马桶的“消失”,到一方空间的“安居”。对汤世秀一家而言,这个小小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更带来了被这座城市接纳和尊重的温暖。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