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市政府“十四五”规划成果新闻发布会(崇明专场)举行。崇明区委书记李峻介绍了崇明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主要成果。
作为上海发展的生态战略空间,崇明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主战场,“十四五”以来,崇明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
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
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引领,崇明制定出台长江流域禁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加快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等文件,扎紧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各领域的制度篱笆。
崇明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21.64%,湿地保护率达60.73%,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近5年,崇明接连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首批国家“和美海岛”,东滩候鸟栖息地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绿水青山转化为财富
2024年崇明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8.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6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7.5%、29.2%。聚焦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物农业,形成“科研平台+政策扶持+产业孵化”的生态体系。2025年农业总产值达55.6亿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成功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5年海洋装备产业在地工业产值预计达到900亿元。长兴岛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LNG船全球市场占有率20%。
崇明在全市率先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和碳排放精细化管理体系,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32%。
文体旅的融合持续为崇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让崇明越来越成为向往的“诗与远方”。
绿色生活成主流风尚
在崇明,绿色建筑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低碳社区创建有序推进,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保持100%。
发展崇明白山羊、苦草、藏红花等“家门口产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29457元增长到2024年40612元,增幅达37.9%。推进“乡村民宿一件事”改革,促进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总量达到1127家。
崇明东、西两大对外客运通道逐渐成型,轨交22号线和沪渝蓉高铁进展顺利,区内“四横七纵”骨架干线路网提档升级。教育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以长兴海洋实验室和崇明校区为核心,系统布局科研、教育、产业转化链条。全区新增一批长者照护之家、长者食堂等为老服务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岛”。
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