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干部多次征询意见,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二层的老房子进行过外墙粉刷
陕西南路三十九弄的长乐邨人文底蕴深厚
不再拎马桶 老人说“不用担心”了
杨浦区共青路105号
“若不是改造了卫生间,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共青路105号,居民韦振凤对记者感慨道。原来,近期韦振凤腰部受伤骨折。“蹲也蹲不下,回想起不久前还需提着马桶的日子,便心生余悸,如今则不用担心了。”
2008年,因为女儿结婚,韦振凤和丈夫搬到了如今的家——这是一个由部队营房改造的一层民居。“哪哪都好,屋子里也蛮宽敞,就是没有卫生间。”韦阿姨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并没有太担心,“当时年轻,觉得苦是苦了点,现在越想越后怕。”后来,随着韦振凤的丈夫去世,她年纪也越来越大,没有卫生间的不便逐渐凸显出来。
韦振凤告诉记者,房子后面,有一个公用厕所,以往大家都去那里解决如厕问题。最早,就算刮风下雨,上厕所也时不时要排队。而且公厕的环境也非常糟糕,里面经常废纸凌乱,臭不可闻,甚至还一度屋顶漏水。后来,虽然公厕有过改造,但居民们如厕依旧不便。
另一个大问题是洗澡。韦振凤讲述,以前洗澡的时候,只能挤进房间入口的储藏室里,用盆接水来洗澡,为此她还专门买了一个澡盆。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洗澡溢出的水,竟然顺着房间地板的缝隙漫延出来,让大半个房子的地板都发霉了!“地板霉掉,一开始我只能忍受,后来太厉害了,我只好把地板全换了。当时想想一洗澡就要霉地板,心里无奈极了。”韦振凤说。
今年4月,定海路街道复兴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兴安敲开了韦振凤家里的大门。“听说要修厕所,我举双手赞成。”韦振凤回忆,后来,工作人员拿着卷尺,东量量,西量量,很快就决定把储物间改造成卫生间。“我家是改造第一户!书记走后,两三天就开工了,不到十天就能用了。”韦振凤说,不仅如此,对于她想在卫生间里安设淋浴器和洗衣机的愿望,改造团队也都帮她实现了,再也不需要为上厕所、洗澡苦恼了!
据了解,定海路街道的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涵盖了共青路119弄、共青路357弄、共青路105号三个小区,成功解决了69户居民的“拎马桶”难题。面对每户房间布局和大小各异的挑战,工作人员以“卷尺随身带”破题,为居民们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无论是马桶位置、洗手池高度的小细节,还是管线铺设的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居民共同商议,确保改造方案真正契合每户的实际需求。除了完成抽水马桶的加装外,部分具备条件的房屋还同步解决了“洗澡难”问题,贴心地提供了免费安装热水器、浴霸等洗浴设施的便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曹博文
滴滴“眼泪水”变成哗哗“自来水”
杨浦区长阳路567号
长阳路567号,位于杨浦区的江浦路街道。沿着长长的弄堂走进去,一片二层的老房子映入眼帘。虽然不久前进行过外墙粉刷,墙壁显得整洁簇新,但从它的外形和外墙上横七竖八的管道以及陈旧的水泥台阶便可看出,这是一处已经上了年头的房子。居民区书记周莉华介绍说,这里是建造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业用房,后来,车间和办公房都被改建为宿舍,分配给工厂职工,最小的房间只有五六平方米,最大的也只有20余平方米,而且,39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幸好,就在不久前,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给每户人家都安装了一个抽水马桶,总算解决了困扰居民们几十年的“方便”难题。
沿着狭窄的水泥楼梯走上二楼,转角处有一棵挂满果实的橘子树。住在这里已经15年的居民王桂清对记者说,很多居民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在弄堂里种了不少果树。相较于春华秋实的浪漫,这里的生活条件可就远远不及了。
王老伯和老伴住着一间20来平方米的房间,因为房屋是从车间改建的,所以,室内没有厨卫设施,在门外的走廊对面,每户人家有一个狭小的厨房,有些人家在里面安装了浴缸或者淋浴花洒。但是,即使有淋浴设施,洗澡往往也是一件愁事。王老伯说:“水管时间长了,里面都生锈了,水流变得很小,到了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自来水就变得像一根细线一样。用水高峰的时候,小得简直像眼泪水!”自来水变成了“不”来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有时候洗澡洗到一半没水了,只能穿好衣服出来;有时候洗衣服洗到一半没水了,只能关掉洗衣机,等水来了再洗,所以,我们用的都是半自动的双缸洗衣机。”
没有卫生间,上厕所更是烦恼。楼梯下的男厕有两个坑位,女厕只有一个坑位,这么多户居民轮流使用,着急的时候排队是肯定的,要是碰上腹泻等紧急情况,只能在家里用痰盂解决。这么多年使用下来,公厕的卫生状况很差。夏天上厕所不仅异味难闻,还要被蚊虫咬;到了冬天又冷得很,雨雪天上下楼梯倒痰盂也不方便,对老年人更是不安全,大家早就盼着改善居住条件。
今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江浦路街道对老房子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条件合适的,在屋子里安装了坐便器;房间实在太小装不了的,则在走廊对面的厨房里划了一小块区域安装。有的人家原本厨房里有一个浴缸或者淋浴龙头,就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改造,不仅安装坐便器不用居民掏钱,连修补瓷砖等费用也都由街道出。同时,还对上下水管都进行了改造,“眼泪水”变成了一拧开龙头就真正能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洗澡洗衣再也不是难事。这番改造结束后,大家都觉得:“如今的日子,‘方便’是真正方便了!”
本报记者 孙云
“第一个吃螃蟹”全楼家家签字
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
坐落于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的长乐邨,是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个红瓦黄墙法式联排洋房小区里曾住过丰子恺、董竹君、莫非仙等名人,人文底蕴深厚。
历经百年时光,长乐邨从昔日的独栋独户,变成了如今容纳426户的住宅小区。随着住户激增,原本缺失的卫生设施成了困扰居民的难题,“如厕难”“洗澡难”更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心头病”。
“刚搬进来时,我们一栋老房子里,楼上楼下挤了二十几口人。唯一的‘公共设施’是两层共用的一间厨房和两个马桶。洗澡要排队,上厕所更要等。”居民刘征今年63岁,1974年搬进了长乐邨53号一间约26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住就是50余年。
刘征回忆,那时家家户户都备着痰盂,遇上内急而厕所又有人时,只能狼狈地在家里解决,再拎出去倒掉,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家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异味,谈不上任何隐私和尊严。有些老人年纪大了,拎着痰盂罐上上下下,很不安全。”
不仅是上厕所,洗澡也是另一大难题。刘征告诉记者,楼上的卫生间原本有一个大浴缸,供全楼的人轮流使用。有时等不及,就在楼下用炉子烧好热水,再一桶一桶地拎到楼上,在厕所里放个大桶,站在马桶旁简单擦洗。“那时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排队、等待、克服。”令刘征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卫生间又暗又潮,刺鼻的气味直接通到厨房和前面的房间,夏天更是难受。
“小马桶,大民生。”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黄浦区房管局、永业集团与瑞金二路街道联手出击,以“卫生设施提升改造+保护修缮”的创新模式,向这一历史顽疾发起“总攻”,切实解决民生痛点。
刘征居住的长乐邨53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楼栋,也是卫生设施改造的“样板间”。“改造需要全体居民签字同意,其间水管、煤气管全断,厨卫彻底停用,我们只能在花园里搭灶台做饭。”刘征说,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更好的生活,邻里们空前团结,家家签字、全力配合。
一个多月后,一楼原本堆放杂物的天井“变身”为两个独立卫生间,二楼的大卫生间也被合理分割,实现了“每户独用”。刘征家的新卫生间虽不到2平方米,却“五脏俱全”——防水的抽水马桶、淋浴花洒、排风扇一应俱全,蚊蝇乱飞、气味难闻的日子一去不返。她还特意添置了浴帘、挂钩和置物架,让这个小空间既实用又温馨。
“现在上厕所干净又舒服,冬天洗澡也不怕冷,生活质量天翻地覆!”刘征笑着说。过去洗衣机只能放室外,雨天根本没法用;如今不仅有了固定位置,公共区域还搭起了晾衣架。“真的要感谢政府的‘阳光政策’,让我们在老房子里迎来了新生活。”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