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滩湿地
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环崇明岛女子公路世巡赛热力开赛
崇明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当晨曦微露,万鸟翔集于东滩湿地;夕阳西下,粼粼波光映照着西沙明珠湖的潋滟水色。崇明——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东海瀛洲”,更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安放绿色梦想的战略空间。
“十四五”的五年,对于坚定行走在“生态立岛”之路上的崇明而言,是一段砥砺初心、向美而行的关键里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主战场,崇明始终将“生态”二字熔铸于发展的基因之中,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五年,崇明不仅守护着上海珍贵的“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更奋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一座引领绿色发展的时代标杆。
生态筑基
绿水青山映照不凡
生态,是崇明最大的发展底气,也是最重的历史责任。作为长江经济带首批开展绿色发展示范的地区,“十四五”以来,崇明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提升绿色发展能级,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在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过程中,通过制定三轮行动计划、219个具体项目落地,崇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1.64%,湿地保护率达60.73%,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接连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首批国家“和美海岛”。2024年,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上海首个世界遗产,标志着崇明的生态保护成果获得全球范围的最高认可。
通过不断完善与江苏南通下辖的启东、海门两地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合作构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推动三地生态环境区域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细化制定北长江口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协作、长江口交界水域非法捕捞联合执法等机制。历经探索,崇明已编制形成130个绿色发展示范案例,“三管控一留白”、制定产业“正负面清单”等多项创新经验获国家层面推广,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崇明样本”。
作为全市首个全面推进碳中和试点的综合区域,崇明在能源结构调整与碳普惠实践方面走在全市前列。截至2025年6月,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100万千瓦。陈家镇11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为上海市首个渔光互补示范工程。全区共申报并获批139个上海市碳普惠分布式光伏发电减排项目。积极开展碳普惠方法学、碳汇交易等领域研究工作。与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盐城市、安徽省黄山市成立长三角湿地联盟,开展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学研究,为区域生态碳汇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在筑牢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崇明加快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45%;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全域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全覆盖,国内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新生态”号投入运营。
产业兴岛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守护绿水青山,最终是为了收获金山银山。崇明的智慧在于,不仅懂得保护,更善于将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发展的资本,探索“点绿成金”的转化路径。
在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进程中,崇明将乡村振兴作为重大任务与发展契机,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持续增收。
全区严守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底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余亩,粮食与蔬菜种植面积稳居全市涉农区前列,水稻、蔬果及特色畜禽产量均位居全市首位。种源农业实现重要突破,“崇明1号”成蟹连获全国性奖项,白山羊繁育中心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将繁殖效率提升4倍以上。
设施农业基础不断夯实,首个数字化水稻育供秧中心投入使用,粮食无人农场面积突破万亩,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9.14%。绿色农业持续领跑,绿色食品认证率超40%,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在农业现代化根基不断夯实的基础上,崇明的乡村产业也呈现出多元融合发展的蓬勃态势。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稳步推进,已对接企业超130家,与7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初步成形。农文体旅融合不断深化,全区备案民宿超千家,西沙明珠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深耕现代农业的同时,崇明也积极向海图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依托长兴岛21公里优质深水岸线,崇明集聚了沪东中华、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四大央企,形成船舶制造、船舶维修、船舶零部件、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为特色的示范基地。2024年以长兴岛为核心的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5年海洋装备产业在地工业值预计达到9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0%左右,成为崇明“2+3+N”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并在LNG船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岛上集聚江南研究院、上海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推动5G智能制造、LNG全产业链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先全球。
民生为本
绘就城乡和美画卷
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五年,崇明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通过建立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崇明分中心,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公开交易。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进“家门口”产业发展,累计落实扶持资金1750余万元。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612元,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全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在不断完善内部路网、成功创建15个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和208条示范路的同时,崇明更积极构建对外交通新格局。轨交22号线与沪渝蓉高铁建设稳步推进,东、西两大对外客运通道逐渐成型,与区内“四横七纵”骨架干线路网共同构成“外联内畅、绿色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真正实现了绿色公交“村村通”、百姓出行“趟趟行”。
在乡村风貌提升方面,累计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2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64个,以及宜居宜业精品乡村4个。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进一步扩大,累计建成5G基站4318个,为乡村数字化发展打下基础。
基层医疗能力持续增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超过85%。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内首个养老公益服务点正式启用,并新增多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岛”。
在夯实硬件基础、优化公共服务的同时,崇明更通过创新治理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治理模式上,积分制等创新模式在全区行政村全面覆盖,有效引导村民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激发了基层参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全区236个行政村均形成“一村一办法”,实现“因村制宜、多元共治”。目前,全区1245名人民调解员活跃在基层一线,矛盾纠纷化解率高达99.8%,展现出高效善治的基层治理能力。
五年砥砺,崇明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引擎、以民生为落点,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样本。未来,这座江海交汇的生态之岛,将继续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更具示范意义的崇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