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最暖的烟火气 双子山下,赏乐赏星光 一站式拆遍多省市“文化盲盒”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5-11-20
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今在沪开启文化嘉年华

一站式拆遍多省市“文化盲盒”

本文图片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东道主上海各区展团百花齐放,“苏超”十三太保家族盲盒点燃足球文化,良渚玉鸟和玉璧造型屏幕构建起视觉奇观,黄梅戏和庐剧让人大饱耳福……沪苏浙皖各展所长,共同奏响了文化产业的协奏曲。今天,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作为承载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期许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不仅是产业成果的检阅场,更是面向广大市民的文化嘉年华。

本届展会规模达8万平方米,汇聚了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地区的1500多家参展单位。从前沿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到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热门IP,再到汇聚各地风味的特色美食,本届文博会通过“1+6”的全新展览格局,即一个综合发展板块,辅以四个特色专题展和两个特色展区,为市民铺开了一幅好看、好玩、好逛的文化画卷。

数字赋能 展示前沿技术

走进5.2H馆的综合发展板块,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最吸睛的看点之一。各参展团纷纷拿出“看家本领”,通过元宇宙、XR(扩展现实)、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在上海展区,嘉定展团依托深厚的元宇宙产业根基,打造了XR大空间,邀请观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临港新片区展示了科技智慧图书馆的智图AI系统,勾勒出未来阅读的新图景。江苏展区,无锡雷鸟创新带来的全球首款支持HDR10的AR眼镜、苏州墨觉的全球首款头戴式智能骨传导耳机等“黑科技”产品,引得不少市民驻足体验。

本届文博会共有33个沉浸式项目集中亮相。南京博物院的《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带来的《大美敦煌》XR体验,让观众无须远行,戴上设备即可“步入”古地图的经纬之间,或身临其境地感受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跨界融合 汇聚创新成果

对于年轻观众和亲子家庭而言,本届文博会更像是一个创意乐园。漫步展馆,随处可见动漫、游戏、影视与文旅跨界融合的创新成果。

各大展团竞相推出极具互动性的打卡点:黄浦展团创新设立“戏剧便利店”,热播动画《大理寺日志》剧组受邀担任“一日店长”,将演艺大世界的活力带入现场;普陀展团引入了木棉花动漫《间谍过家家》的打卡空间;杨浦展团则带来了B站“小电视”与敦煌当代美术馆的沉浸式互动。在浙江展区,龙港展团竖起3米高的“罗小黑”装置,配合妆造达人互动,不仅吸引了动漫爱好者,也展现了文化“新三样”的出海潜力。

此外,同期的长三角国际文创产品展汇聚了50家博物馆机构及众多老字号。无论是焕新登场的“神小象”“马利中国色”,还是《恋与制作人》等次元内容,都精准对接了Z世代的消费喜好,展现了文化创意赋能实体经济的强劲动力。

区域联动 打造味蕾盛宴

除了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本届文博会还是一场味蕾的盛宴。展会特别强化了“以商承体、展贸结合”的联动模式,将各地的地道风物带到上海市民面前。

安徽展区此次带来了现象级活动——“超级皖”美食争霸长三角分会场,黄山臭鳜鱼、淮南牛肉汤等美食让市民大饱口福。吉林展团将“长白山冰雪季”搬入现场。贵州展团不仅带来了“村超”“村BA”的火热激情,还重点推介了特色非遗产品。云南展团则通过“蘑幻奇旅”VR体验和特色展品,生动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为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开幕式上还重磅首发了文化赋能型产品“长三角畅游护照”。展会现场汇聚了近千种美食和上万件文创产品,不仅展示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文化魅力,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好去处。

本届长三角文博会将持续至11月22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携手云南、贵州、内蒙古、吉林、新疆阿克苏、山西临汾等53个省及地级市,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高能级的文化产业生态展示矩阵。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