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印象山海经(纸本设色) 游览金华小记 一盐调百味 金砖原来是泥做的 小人书的大用场 冷与热
第14版:夜光杯 2025-11-20

小人书的大用场

冯永杰

我家的书房三面墙都是书柜,长年积累的藏书越来越多。每次清理时,都不忍舍弃置于书柜高层的那些小人书——连环画。从64开的袖珍本到32开的典藏本,琳琅满目,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它们不仅是我童年的亲密伙伴,而且还是我跨入文学圣殿的门槛和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比较僻静的街头巷尾,都设有专门出租连环画的小书摊。几爿移动书架前,摆着两条长凳,吸引附近的居民花几个小钱坐下选读,互不干扰,津津有味。读者中占比最多的是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和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对于熟悉的读者,摊主允许成套租借回去与家人分享,归还时多交点钱便是。小书摊一度盛行,是因为新中国百废待兴时期,上海的平民百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经济上也没有达到可以随时到剧院和电影院等场所进行文化消费的生活水平。而连环画相当于静止状态的电影和戏剧,以生动的画面、简要的文字、精彩的故事吸引了已经站起来,但还没有富起来的大众群体。当时有几位专门绘制成套小人书的上海画家,如严绍唐、赵宏本、钱笑呆等,以精湛的画艺赢得了许多读者。

上小学时,我是小书摊的常客。当时,我还读不了大部头文学名著,但通过看成套连环画,初步领略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等到我直接阅读作品原著时,许多生动的画面和逼真的人物形象会不时闪现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增加了我对作品的感悟速度和理解深度。这就是小人书的大用场:以艺术形象启蒙,为阅读文学作品名著寻求捷径,使思想和艺术感受比翼升华,这也是连环画的特殊价值所在。上海是中国连环画的发祥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全国连环画创作和出版发行的中心,历年来在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编绘为连环画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日益强大的连环画创作队伍,许多著名画家如程十发、王叔晖、颜梅华、贺友直、顾炳鑫、陆俨少、刘旦宅、汪观清、张乐平等,都加入了阵容。连环画优秀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为推动全民学文化,提高人民大众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从少年时代一个连环画迷,到后来加入文学创作行列,其间也多次成为连环画脚本的作者。1971年,我从部队退役回上海不久,就参加了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连环画的编绘工作,担任编文。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与众画家一起,深入上海舞蹈学校,向师生学习舞蹈语汇,深入揣摩剧情,采写人物造型,此书于1972年出版,曾多次印行不同版本,影响深远。特殊时期之后,应上海人美社之约,我又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少儿文学名著《少年笔耕》《晚安,教员先生》《看护爸爸的孩子》《洛马格那的血》,美国作家玛丽·麦克斯威根的少儿文学名著《雪人的秘密》,中国作家合作的叙事长诗《新礼花》等改编为连环画脚本,这些书已全部出版发行,其中《少年笔耕》初版就印了50万册,入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精品连环画书目”和“主题教育资源”“北京小学生连环画”等丛书。

小人书有大用场,还表现在它长时间以来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是老少皆宜的中国特色文化品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七十多年来出版的连环画优秀作品难以计数,伴随着几代人的茁壮成长,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美好回忆。1979年至1985年是连环画最繁荣的时期,有许多经典作品印数都在百万册以上。与媒体多元化以来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不同,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的连环画,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精神食粮。许多优秀连环画已成为收藏和投资的热门。我为自己能在与时代同行的连环画发展征途上留下几行足迹而甚感欣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