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曾几何时,上海高楼林立的天际线背后,一个转角或许就能遇见“72家房客”的老旧建筑和拎着马桶的蹒跚身影。
这样的图景,如今正悄然成为历史。2025年9月底,上海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透过这场持续30多年的民生攻坚接力,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人民城市的温度,也是一座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
最后约1.4万户“拎马桶”居民,居住的房屋散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空间狭小、人口稠密、状况千差万别。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困境面前,上海城市治理的精度得到了极致展现: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每个地块都有详尽的台账,每家每户的特殊情况都被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从成片旧改历史性收官,到马不停蹄地开启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上海的城市更新,面对的从来就不只是建筑形态的更新,更是错综复杂的民生期待,历史文脉的传承压力,以及有限空间中的多重约束。这一切,都需要一种超越“大拆大建”的思维,一种懂得“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
这种智慧,体现在上海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理念转变上。曾经,旧改等同于“动迁”和“拆迁”。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更新并非只有推倒重来这一条路。于是,我们看到了“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探索,看到了顺昌路改造中,三栋百年文保建筑通过平移技术得以完整保留的创举……这些转变,说明城市不仅重视民情民意,也懂得尊重自身的历史记忆,懂得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守护那些构成城市认同的文化基因。
“城市更新,从来不只是房子和人的事,而是整个城市系统的事。”这句话,出自一位基层房管干部之口,揭示的却是一个深刻的治理逻辑。在奉贤庄行老街的改造中,面对老人们“老宅难离”的情感,政府部门没有简单粗暴地推进,而是创造性地打造“雨巷里”微型养老站,让老人们“离宅不离街”,既为改造腾出了空间,又守住了老人的乡愁,体现了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
如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已经贯穿于城市更新的每个环节。从改造团队查阅百年前原始图纸还原海派建筑风貌,到“晾衣架之争”通过数场“板凳会”达成共识;从每个改造方案都由居民共同确认,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案”的极致追求——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城市更新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协商与共创,因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他们的声音理应被倾听,他们的智慧值得被尊重。
上海的治理智慧,还体现在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的格局上。旧改,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账。它是一本民心账,圆了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它是一本长远账,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韧性和居民生活质量;它更是一本整体账,关乎城市未来竞争力和社会整体福祉。这种价值排序,让上海在面对成本高、收益低的改造项目时,依然能够“真金白银”投入,因为它深知,城市的现代化,终究是人的现代化。
从“拎马桶”的逐渐消失到历史文脉的不断延续,上海的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核心,不在于具体的技术方案,而在于那种始终将人放在价值中心的立场,那种懂得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的智慧,以及那种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执着。
高楼大厦与百年里弄的共生,是城市景观的融合,更是现代与传统、发展与保护、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当旧改居民看着新家说“现在改造好了,真的感觉阳光照在我们身上了”时,这阳光照亮的,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更是一座城市温暖而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