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这五年 普陀区残疾人事业交出一份融合发展的暖心答卷
第10版:专题 2025-11-26

这五年 普陀区残疾人事业交出一份融合发展的暖心答卷

数读这五年

11月27日,在上海市残联指导下,在位于普陀区的上海环球港,由普陀区残联和上海市残疾人文体中心、上海市摄协、普陀区文旅局联合主办的“江潮同映镜界共生”2025年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残健融合摄影展将正式开幕。这场活动既是普陀区残联响应上海市残联“突破文体服务供给短板,建立关爱服务新模式”“坚持守正创新,绽放沪上残疾人新光彩”的工作要求,也是落实长三角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的务实举措。

光影无限,方寸之间浓缩五年跨越。“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残疾人工作迎来跨越式发展,紧扣“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五大体系建设为支撑,残疾人工作者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书写了一份充满温度的发展答卷。

这五年,是奋进有为的五年。普陀区残联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神状态,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求突破、提质量上下更大功夫,全面完成本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超额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事项目和本年度残疾人劳动就业指标等重点工作任务。

当前,普陀区有4.3万余名残疾人。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普陀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以及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的比例均需超过98%,困难残疾人精准帮扶工作覆盖率和应届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则应达到95%。截至目前,上述指标均达到100%完成,全部实现或超额完成任务,展现出普陀区残疾人工作者锐意进取的卓越作为。

应届大学毕业生周昊凡是一名听力残疾人。尽管有着不错的专业技能,但简历上的“听力残疾”这四个字,依然成为了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在周昊凡屡屡碰壁的时候,普陀区残联的工作人员伸出了援手,不仅耐心分析其专业特长,还积极推荐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院的岗位。周昊凡说:“面试前,普陀区残联的老师不辞辛劳地为我进行职前指导,沟通面试细节。入职后,又持续跟进我的工作适应情况。我如今能入职设计院,并在设计岗位上发挥所长,十分感谢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让我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包容与关爱。我会带着这份鼓励,在工作中不断精进,用设计描绘更美的城市风景,也希望能激励更多残疾人朋友勇敢追梦!”

这五年,也是全面发展的五年。普陀区残联聚焦主责主业,建立健全“五项体系”,全面提升残疾人兜底保障、教育就业、康复养护、权益维护、文化体育、无障碍改造等重点工作的质效。就拿多次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来说,“十四五”期间,普陀区超额完成1000户家改任务,共计完成1042户,为这些困难重度残疾人改变了家庭面貌,提升了生活质量,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人民城市的发展成果。

这五年,更是展现城市温度的五年。普陀区残联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把事关残疾人群体利益的事做细、做实,在助残、扶残、惠残的精准服务中展现残联温度,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近年来,残疾人中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针对普陀区残疾人人口总量、残疾类别高占比、老龄化结构等趋势变化,区残联积极会同华东师范大学,联手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形成《2025年普陀区残疾人数据分析与发展建议》。同时,推进体质监测工作,组织开展《普陀区残疾人体质健康白皮书(2025年度)》编制,为精准康复与健康政策提供依据。2025年,对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中的有康复需求的12537人和有辅具需求的3496人,均提供了康复服务和辅具适配服务。普陀区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双双超过99.9%,远超中国残联的精准康复服务指标要求,服务效果显著。

半马苏河是普陀区的一张名片,而普陀残疾人也为这张名片增加了一抹别致的风采。今年5月,第21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在普陀区苏州河梦清园水域开赛,普陀区残健融合“龙游海上”龙舟队表现抢眼,打败了来自兄弟区的多支健全人队伍,以破纪录的成绩勇夺12人龙舟大众B组200米直道决赛桂冠。苏河碧透,百舸争流,这支残健融合队伍的精彩表现,正是普陀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年中,普陀区残疾人工作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绩,从创新推出由盲人出演的音乐剧小品《无障“爱”》,荣获群星奖上海地区“优秀作品奖”戏剧类第一名,并代表上海入围全国决赛,到首次举办长三角地区的残健融合摄影展,再到培育非遗就业领军人才严素梅摘得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竹编项目第一名,以“2+12+N”机制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区的康复服务网络,五年耕耘,硕果累累。

初心如磐向未来,续写融合新篇章。第34个国际残疾人日即将到来,“十五五”也将掀开新的发展篇章,为残疾人工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每一份努力都在浇灌希望之花。在普陀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残健融合的和美乐章正在奏响,普陀区残疾人工作者将继续以昂扬状态,推动全区残疾人工作更好融入普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全区残疾人在“平等、参与、共享”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说说这五年

裘婷(肢体残疾)

普陀区残联读书会如同暖阳,征文指导专业又暖心。工作人员耐心细致,让我在轮椅上也能自信绽放,真切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的力量。

方荣生(视力残疾,普陀区盲协主席)

普陀区盲协的工作得到了普陀区残联的关爱和支撑,让广大视障朋友参与到各类培训和讲座活动中,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李昕珏(特殊儿童家长)

感谢普陀区启星学校与普陀区残联的支持,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打击乐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生命力,在合练中学会默契与担当,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更懂得坚持与热爱,这些收获将如种子般在他们的未来成长道路上发芽、开花。

浦文沅(多重残疾,普陀区残健融合龙舟队队员)

普陀区残联工作人员常常关心我们的训练和比赛状况并解决突发问题,这种“我们是你的坚强后盾”的支持感,是我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参加龙舟队之后,队员们走出了相对封闭的生活圈,认识了更多新朋友,还有机会参加区、市乃至全国的比赛,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黄佳宁(视力残疾,无障碍音乐剧小品演员)

在参演音乐剧小品《无障“爱”》并最终入围“群星奖”全国总决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普陀区残联给予的充分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刘先生(视力残疾)

普陀区残联开展的“放飞健康”残疾人心理健康专项服务,如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生活,让我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如今不仅能以积极心态扛起生活责任,更化身公益践行者,开通视频账号拍摄盲道相关内容,呼吁社会关注残疾人出行权益。感恩区残联的精准帮扶与暖心守护,让我在困境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尊重,也让我有机会用自身经历传递自强不息的正能量!

王伯伯(脑卒中康复长者,甘泉路街道)

脑卒中后,我一度觉得日子变得灰暗,是章家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康复运动站的专业团队给了我新的希望。这里不仅有持证康复师,还有红外频谱仪、外骨骼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辅助。康复师为我量身定制了包含肢体功能训练与被动关节运动的专属计划,如今我已经能使用辅具独立行走了,不仅重拾了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找回了面对未来的信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