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大咖进校园讲“法律小课” 20载“化学反应”打造医工交叉“最强引擎” 最好的榜样 父女同校成同学
第4版:科教卫新闻 2025-11-26
他在开放大学不懈求学,圆了自己扎根梦,更带动孩子一起努力

最好的榜样 父女同校成同学

蔡海林和女儿一起学习

快到年底了,蔡海林收获了上海松江开放大学2025年度综合奖学金。而更让他开心的是,同校同年级的蔡威同学就是他的女儿。父女俩一起求学的故事在校园内外传为了佳话。

四年读完中专大专

2005年,仅有初中学历的蔡海林,跟着朋友从湖北农村来到上海,成了一名塑胶模具学徒,每月工资只有800元。白天在车间里,跟着师傅学制图、打磨、调试模具,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也锻炼了他的韧劲。转眼到了2020年夏天,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蔡海林说出了想在上海长期发展的想法。他心里清楚,要想在这座城市扎根,提升学历和专业能力才是真正的“捷径”。同时,他更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上海读高中、考大学,更坚定了自己通过读本科“攒积分”的意愿。于是,松江开放大学成了他向往的学堂。

那年的秋天,蔡海林鼓足勇气去学校报名,按当时的学历,先进了电视中专。他回忆说,开学初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系统学习感兴趣的知识,紧张的是由于离开学校好多年了,一下子跟不上正规学历教育的节奏,而且还要平衡好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时间与精力分配。“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热心、耐心的好老师。开学后,任课老师和辅导老师详细讲解了学习计划,渐渐打消了我的顾虑。之后的日子里,我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没听懂的课就一遍遍地看回放,直到弄懂为止。”他说。

凭着那股子韧劲,仅用四年时间,蔡海林相继完成了中专和大专的学业,拿到大专毕业证的同时,他还考取了国家模具工二级技师证书。手握“双证”的他,成功跳槽到新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更让他欣喜的是,他和儿子都如愿拿到了上海户口,圆了多年的“扎根梦”。

携女儿共赴求学路

2024年秋季,在职业晋升、薪资增长后,蔡海林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决定继续在松江开放大学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报名前几天,他极力鼓动刚从全日制会计专业大专毕业的女儿也去报读开大的财务管理本科。起初,女儿没有答应父亲的建议,觉得自己刚出校门,初入职场已经很忙了,况且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生活呢,再投入本科学习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但蔡海林没有放弃念头,仍耐心地与女儿沟通,把自己读书后的变化一一讲给她听,还告诉女儿学习不是负担,而是提升自我、拓宽未来道路的钥匙,在上海这样靠奋斗才能赢得未来的城市里,多一份学历和技能就多一份竞争力,而且开放大学灵活的学习方式,并不会过多影响工作和生活。经过好几个晚上的推心置腹,再看看父亲和他们一家到上海后实实在在的变化,女儿开始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了憧憬。

去年秋季开学,蔡家父女俩成了同一所大学的同学。周末,他们常常一起去学校上课;下课后,两人会并肩漫步在美丽的校园,然后一起去食堂吃饭,有时蔡海林请客,有时女儿买单,惹得其他同学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虽然父女俩专业不同,但有几门公共课是一样的,可以坐在同一间教室听课。有一次,女儿做办公自动化作业时遇到了难题,蔡海林在一旁耐心指导,帮她顺利解决了问题,女儿一下子脱口而出:“老爸你真厉害!”蔡海林说,这时他的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我和女儿都是开放大学‘开放、优质、灵活、便捷’办学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一步步将每个求学者引向成功的大道。”蔡海林说,“初到上海时,上大学、拿上海户口、在上海买房买车,对我这样的低学历者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可如今,通过一步步提升学历,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还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现在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是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