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杰耶夫指挥《马勒交响曲》
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粤剧《双绣缘》
编者按>>>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明天将落下帷幕,但那些精彩演出依然余音绕梁,袅袅不绝。本报今起推出三篇“艺术节·回眸”系列,分别聚焦“顶级展演铸就文化名片”“文化惠民共享艺术之美”“文旅融合激发城市动能”等三个方面,回顾这场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
金秋的上海是浪漫的,因为,整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艺术氛围里。明晚,丹尼尔·哈丁将率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在上交音乐厅奏响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音乐会。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来自海内外艺术团体的500余项、1200余场演出在这里举行,其中近六成境外精品、九成沪上首演;一万多名艺术家不仅在剧院、在舞台上,还在公共空间倾情表演……这一切,让上海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城”。全球优质艺术资源在这里汇聚,缤纷多元艺术风尚在这里展示。艺术节,上海的这张文化金名片愈发闪亮。
东西文明互鉴
“‘姐夫’(捷杰耶夫)指挥的马勒交响曲真的太顶了!”一位交响乐迷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今年,艺术节联手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完成了一项世界演出史上的挑战——在五天内演绎马勒交响曲全集。正如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所说,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音乐厅里短时间内演完马勒交响曲,这是罕见的。演出还吸引了许多从美国、德国、丹麦等全球各地远道而来的“马林斯基粉丝”和“马勒粉丝”,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座无虚席。
各国的艺术作品在上海都有知音。10月19日,66岁的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莱明时隔18年重返上海大剧院,带来“自然之声”独唱音乐会。德国邵宾纳剧院携《理查三世》再度访沪,主演拉斯·艾丁格在谢幕后与守候的观众幽默互动,剧组更将上海之行拍成短片向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
本土原创力量同样惊艳绽放,与外来精品形成双向奔赴。开幕演出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贵州歌舞剧院舞剧《王阳明》以守正创新姿态诠释中华文明的浪漫风骨。上海民族乐团《诗的中国》音乐会、话剧《繁花》(第三季)、评弹《菜肉馄饨》等“上海出品”将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有机交融,演绎独特城市叙事。
在上海这座演艺大码头,艺术节打造了一个东西对话的平台,也架起了一座文明互鉴之桥。中外艺术家以作品为媒,在交流碰撞中传递情感、凝聚共识,让不同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壤上和谐共生,绽放异彩。
南北文化交汇
艺术节上,另一股强劲的“南北文化交汇”之风尤为引人注目。今年的艺术节首次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广东百年美术大展隆重登场,粤语话剧《唔讲得》、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粤剧《双绣缘》、澳门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等舞台作品集中亮相。这股来自南国的艺术暖流,以其国际化的视野、跨界的艺术形式和充满都市感的叙事,展现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创新精神与人文风貌。
同样扑面而来的是强劲火辣的“西北风”。陕西人艺此次带来了压箱底的力作《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生命册》,以及全国首演作品《星空和半棵树》,驻演长达一个月,让话剧迷连呼过瘾。好几次中场休息时,“入戏”的观众们纷纷模仿剧中的陕西方言。陕西人艺院长李宣感慨:“观众的共情让我们坚信,好的中国故事能跨越地域界限。”
今年,还有两部秦腔作品登上艺术节舞台。宁夏演艺集团的现实题材作品《攒劲女人》,讲述一名普通西北女性的坎坷人生。同样是秦腔,西安三意社带着文物级别的镇社之宝“窟窿锣”赴沪,上演新编历史剧《无字碑》。山西晋城上党梆子剧院的《大汉母子》则从历史的断面切入,探讨权力、人性与母子情感,展现了雄浑苍劲的美学追求。演员们激动地表示:“能在国际舞台展示戏曲的独特魅力,是对传统艺术的最好致敬。”
这幅由各地艺术家勾勒出的地域色彩鲜明的中华文化全景图,美不胜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全球艺术界瞩目的重要平台。正如芮妮·弗莱明所说:“上海是属于21世纪的精彩城市,这里的艺术土壤不断丰厚。”名家名团的巅峰演绎、中外观众的喝彩声,共同印证着这座国际演艺“大码头”的强劲引力,也见证了上海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