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缺与满 一个海蓝色的梦(布面油彩) 赏秋正当时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生命在流动运行 黑天鹅去哪了 幸福的文艺家共同体 菰与莼
第14版:夜光杯 2025-11-27

幸福的文艺家共同体

袁筱一

时光荏苒,算起来,进入上海市文联这个大家庭,加入上海翻译家协会,应该已经接近20年的时间了,在这里,我见到了非常多的同行和同好。在众多与翻译相关的协会中,用“翻译家”来命名的,上海翻译家协会是独此一家。当然,上海当得起。因为从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开始,上海就是翻译家——而且是作家声名更盛的翻译家的汇聚之地。鲁迅在上海主持的刊物,其中翻译文学占到相当比例,他本人也是一个大翻译家,把译介他国的文学视为新文学启蒙的重要途径。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傅雷在徐家汇的书房点起的灯火,他应该是在这里萌生了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念头吧。而更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上海的巴金通晓英、法、日、俄等多种语言,翻译作品三百余万字,一向把翻译视作“学习”写作的好方式……

我进入上海翻译家协会的时候,还有幸相识了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久就再次掀起文学翻译高潮的中坚力量。翻译了托尔斯泰的老会长草婴,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和作家任溶溶,翻译了艾略特的汤永宽,翻译了普希金的冯春,还有翻译了大量经典歌曲的薛范……当然,法语的翻译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翻译了司汤达《红与黑》的郝运,翻译雨果诗歌的张秋红,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经典著作的郑克鲁等。在进入上海翻译家协会之前,我也只是在文字里遇见过,但是从此之后就和他们在一个共同体中了,甚至还有机会当面求教,那种幸福感,是难以描绘的。上海翻译家协会是一个温暖、谦和、散发着书卷气的共同体,上海市文联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城市精神的小缩影。因为大家的居住地都散落在大城市的不同地方,平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于是协会常年积累的几个品牌活动就成了大家难得一聚、坐而论道的典型场景。在市文联的指导下,至2025年,“金秋诗会”已经举办到了第34届,大家共同品味过“诗与歌的邂逅”,共同欣赏过“中国:异域想象”,共同致敬过任时世变化、始终都在的“大爱”,共同追随“新时代、新征程”。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上译杯”翻译竞赛也给了文学翻译同道中人一年一次的相聚契机,上海翻译家协会有如一块磁铁,将新生的文学翻译的力量不断地吸引到能够辐射的半径之内。在文联,在协会内也经常会有青年沙龙、各种文学艺术的展览、博物馆开馆、学术会议等,都是大家不定期相聚的缘由。这是很有“上海气质”的相聚:咖啡的香气与书香交织在一起,文艺既是学问,也是生活气息的一部分。

在不经意间,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已经走过了75个春秋,文学艺术生产、传播的环境和所面对的使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翻译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受到人工智能极大冲击的今天,思想与语言的生产变得便捷却脆弱。唯其如此,上海市文联、上海翻译家协会才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在这里,有语言和文学的鲜活碰撞与交融;也是在这里,我们终于能够体会到,这种共同体性质的归属感才是战胜高科技时代种种不安、惶恐和怀疑的制胜法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