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一品红·环喉雀(中国画) 望龙坪观景 过街楼 圆圆有张淡定的脸 桂花雨落下来 大表哥轶事
第15版:夜光杯 2025-11-27

过街楼

郑自华

旧时,上海多老式里弄。老式里弄的两头,为过街楼,过街楼底下,一边是皮匠摊,一边是剃头摊。对大多数弄堂来说,这属于“标配”。我居住的新华里的过街楼底下也有鞋匠摊和剃头摊。

皮匠摊极简单,一把木椅,一个置鞋柜,便是全部家当。那皮匠自年轻时便在此摆摊,人们都唤他“小皮匠”,及至头发花白,称呼却未曾改过。我疑心这绰号已成了他的本名,至于真名,倒无人知晓了。小皮匠修鞋为主,偶尔也按主顾要求做新鞋。他的手艺极好,远近闻名。

一日,母亲给我做了双布鞋,穿了几天,命我去打前后掌。我依言将鞋送至小皮匠处,还未开口,他便抬头道:“打鞋底,前后掌,轮胎底。明天下半天来拿。”我暗自诧异,他竟能未卜先知?次日取鞋时,见他从几十双鞋中准确抽出我的那双,更觉神奇。

“小皮匠,你怎么晓得这双是我的?”我问。“昨天你将鞋子给我,我就晓得是你的。”他答得平淡。我不信,指着一双绣花鞋问是谁的。他道是“17号前楼小开家主婆的”。17号前楼的小黑皮是我同学,我见过这双鞋。我又指一双三接头皮鞋,他说是“45号客堂间当远洋轮船船长的”。再指解放鞋、翻毛皮鞋,他皆能一一说出主人。我连呼“过目不忘”,旁观的剃头师傅插嘴道:“没有这点本事,混不下去。”

剃头摊更简陋,一个脸盆架,一只方凳。剃头被戏称为“杀头的”,用苏北话念来尤为生动。大人去理发,剃头师傅问:“老样子?”答曰:“老样子!”便动手。我去时,他连问都不问,直接开剃。我抗议,他笑问:“奶油大包头好吗?”引得众人哄笑。多年来,我在他那里剃的都是“老样子”。唯有一次,我坐上凳子,突然道:“三七开!”他惊讶看我,我坚持着。他喃喃道:“大了,要好看了!”自然依言剪了个三七开。后来,弄堂墙壁上挂了报夹,每日夹了一份报纸;有了公用电话亭,喇叭里传来某某号,电话!”再后来,知青回沪,弄堂里多了点心摊,缝纫机摊,摊主多为年轻人。本来就不宽敞的弄堂,进出要在人群中穿梭。

再后来推土机轰鸣着碾过,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新华里已经不复存在,替代的是兴华里。新华里成了兴华里图纸上的一道虚线。往日的老邻居相聚在兴华里附近的小饭店,那还在建造的兴华里的外墙上画着石库门的图案,显然已经不会再有过街楼了,而唯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记忆里装着整条弄堂的故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