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心理测评,不少人会下意识抵触,将其与“心理疾病”直接画等号。事实上,心理测评并非“问题人群”专属,更像是为大脑功能与情绪状态量身打造的“健康体检”——通过专业手段帮助人们客观认知心理状况,提前排查潜在风险,为身心健康筑起防线。
作为严谨的科学测量体系,心理测评绝非“问卷答题”,而是结合标准化量表与专业医师访谈的综合过程。它能全面检测心理状态、情绪波动及认知功能,为心理问题筛查与诊断提供辅助依据,还可依结果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追踪调整效果,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环节。
临床中,许多“身体不适”背后藏着心理因素。35岁的陈女士近半年反复心悸、胸闷,多次做心脏、肺部等器质性检查均无异常。经医生建议做心理测评,显示其有中度焦虑,通过专业心理疏导与生活方式调整,不适逐渐消失;新手妈妈李女士产后情绪低落、对育儿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消极想法。社区产后心理筛查中,她的抑郁风险指标亮起“警示灯”,及时干预不仅帮她走出低谷,更避免病情加重影响母婴健康。这些案例证明,心理测评如明镜,能照见被忽视的风险,让干预更具有针对性。
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心理测评: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且难以自我调节;长期因压力紧张、焦虑,影响睡眠饮食;经历亲友离世、婚姻变动、职业挫折等后,情绪迟迟不平复;处于慢性病治疗、手术前后或康复阶段,有明显情绪波动或心理负担。需明确的是,主动测评不是“心理有问题”的证明,而是关爱自己的理性选择。
目前医院及专业机构的心理测评量表,均经过长期科学验证,信度(结果稳定性)与效度(测量准确性)有保障,分自评与他评两类。自评量表由受测者按实际填写,用于初步筛查,如艾森克个性测验(EPQ)可测评人格特质,生活事件量表(LES)能量化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他评量表由医师通过访谈、观察评定,适用于诊断与干预效果判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是抑郁测评“金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能识别“隐匿性焦虑”,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心理测评不是“贴标签”,而是提供科学参照;不是最终诊断,却是精准心理护理的基础。以科学态度看待它,主动了解自己、关爱情绪,让“心理体检”成为守护健康的日常。
唐义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心身医学科高级心理测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