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上海复工复产复市,为何有底气按下“快进键”?
第54版:疫情深度冲击全球 2020-04-06

上海复工复产复市,为何有底气按下“快进键”?

金姬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位于合欢路上的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又热闹起来。

闵行区重点招商项目在线签约。

闵行区委书记倪耀明调研“特力屋”产品线。

浦东区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全部复工。

张江科创企业疫情期间迅速复工,抓紧研制抗疫产品。

不难看出,智能制造的发展,极大缓解了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精准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也让上海有了追回疫情影响的时间的可能。

记者|金 姬

虽然有点倒春寒,但上海市民期盼已久的春天还是来了。

而这座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也在盼望着整座城市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的回暖。我们不禁要问,在外防输入的同时,上海复工复产复市能不能提速?答案是:当然!而且,上海已经按下了“快进键”!

上下大调研,仔细摸家底

提速并不难,难的是精准提速,否则欲速而不达。为此,上海做足了“功课”。

在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复工复产调研工作组调研上海市工作座谈会上, 调研工作组组长、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就指出,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下,从上海改革开放实际出发,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精准施策,见事早,行动快,从2月5日就谋划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上海早在2月8日就出台了抗疫惠企“28条”,但这样的政策是否是当下企业真正需要的,执行起来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政府心里也没底。为此,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要求逐条细化落实,以求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成本攀升、融资困难、供应链断裂等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根据上海市委决定,市、区两级领导干部集中走访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抓好防疫工作和复工复产”。61岁的上海市委书记李强,3月以来走访了上海许多企业,不愧是“魔都第一店小二”——

3月初,李强前往3M中国有限公司、杜邦(中国)研发管理有限公司、均瑶集团、复星集团了解情况,并以此拉开一场全市“大走访”的序幕。而后几天,他又去了喜马拉雅、哔哩哔哩、饿了么、小红书等沪上知名互联网企业,了解企业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复工复产情况,并倾听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当他3月12日到崇明调研时,又专门到访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了解企业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情况。

有时实在走访不过来,干脆把大家请过来“拉家常”——3月上旬和下旬,李强分别召开两场企业座谈会,共请来二十多家沪上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负责人,零距离聆听企业的心声。在两场座谈会上,李强认真倾听记录大家的意见建议,并就关心的问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座谈会结束时,李强当场拍板表示,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积极采纳,抓紧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具体困难,积极推动破解共性问题的政策瓶颈。

如果算上2月份检查商务楼宇、企业、园区疫情防控时,曾先后走访的上药集团、之江生物、斯微生物、华为、顺丰、分众传媒等企业,一个多月来,李强同30多家企业有过接触或对话。从国企民企到外企,影响上海经济活力的各行各业,李强几乎都摸了个遍。

正是由于一把手的“俯下身子”,才能带领大家“撸起袖子”。截至3月23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数据,上海的汽车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基本已全面复工。上海中小企业复工率达89%,人员到岗率79%。

复工率高,不仅是因为领导的走访和座谈,也因为政府了解企业难题后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这才有了加速的可能。李强走访过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很好的例证。3月25日15时30分,两辆来自湖北的大巴缓缓驶入中国船舶集团所属江南造船位于长兴岛基地的东部生活区,41名来自湖北武汉的江南造船协作单位的技术人员陆续下车。这也是上海企业派发的首批赴湖北的“点对点,一站式”专用包车。

据悉,由于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江南造船和位于湖北省的协作单位主动对接,在上海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上海市交通委特批,首次将复工包车开入湖北。承担任务的两辆大巴于3月22日5点多从长兴岛出发,当天晚上5点抵达鄂州服务站。3月24日下午,通过当地政府有关检测,并在做好江南造船要求的防护措施后,41人登上了这两辆返岗直通车。经过4省1市长途跋涉,最终安全抵达长兴岛。随车返沪的技术人员宋先生说:“我们承担了国家的重大工程,早一天抵达,就可以早一天开工,早一天完成任务。”

据悉,2020年全年,江南造船共计划交船15条,目前在建项目20条。今年开年至今,已有3条船顺利交船。正是因为市政府的重视,才让企业在第一季度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做到“一键重启”。

复工指南5.0版惠企细则多

3月27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继续调整本市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备案工作的通知》,被称为“沪企业复工指南5.0版”。《通知》明确,原需备案确认复工的书场演出活动,棋牌室、室内游泳池经营活动从即日起取消备案,直接复工;剧场演出活动、电影院以及利用地下空间的密闭体育场所的经营活动仍需备案确认复工。

至此,大多数市场主体的复工复产复市都已放开。短短一个半月,上海就对于企业复工指南不断更新,由此可见政府对于市场管理的精细化。

这种精细化已经深入到上海的骨子里。《新民周刊》发现,上海16区的领导也在不断走访,并在市级“抗疫惠企28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符合本区政策的细则,精准助力本区内的企业复工复产。

2月8日,在“抗疫惠企28条”出台的同一天,浦东新区也推出了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18条措施,简称“浦东惠企18条”。对此,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华表示,这18条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加大金融支持,二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是优化企业服务。

例如,浦东新区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医疗、物流配送、疫情管理、在线教育、工业生产、企业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项目。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按项目总经费的60%给予资助,最高300万元。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强调,对于疫情防控创新产品研制攻关,优先纳入浦东新区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浦东惠企18条”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3月25日,新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龚正就到浦东新区走访了四家企业——上汽通用凯迪拉克专属工厂、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平头哥(上海)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据悉,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等领域企业都是浦东乃至上海的重点产业,而这些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可能预示着这些领域今年的发展走势。

根据浦东科经委3月20日的统计数据,浦东区属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9.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全部复工。

碰撞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小型科技企业,它研发的大数据可视化系统能为农村土地流转、警员考核等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持,团队成员是清一色90后。疫情给这家公司带来不小的打击——客户没法验收项目,没法付清项目尾款,公司没法开张营业。

前不久,公司办公地所属的张江高科集团针对旗下全资子公司,包括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开发公司、张江管理中心发展公司等张江科技城内的企业下发通知,要求他们作为租金减免政策的实施主体,为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免租”开辟绿色通道。

碰撞科技2月、3月两个月的租金大约4万多元,租金支出相当于这家小企业月运营成本的十分之一。“没有减薪、降薪,一直挺着。”这家公司的CEO刘晓勇表示,目前公司只有一半员工上岗办公,预计到4月,大家可以陆续返沪全面开工。事实上,张江高科一边为企业减免房租,一边集中开工启动了20个项目、签约30个项目,涉及创新研发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共计投资364亿元。

作为上海GDP排名第二的闵行区,也推出了“闵10条”,涉及加大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财政扶持、优化企业服务四大方面。据统计,截至3月25日,闵行区7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率约82%;4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全部复工,复产率约80%;30家重点外贸企业已全部复工,返岗率为97.77%;全区37家商业综合体开业率100%;沿街商铺开业率76.44%;全区工地复工率98.61%。

在人才招聘方面,闵行区通过“闵行就促”公众号中“闵行职小二”品牌开展云招聘,将闵行区内在疫情期间有用工需求的221家用人单位提供的14400余个岗位等信息与扶贫对口地区云南省保山市、香格里拉市共享。

与此同时,闵行区政府出台扶持企业若干意见,闵行区人社局主要是从加大企业稳岗补贴力度、加大人才安居补贴力度以及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和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对症下药,力求实效。闵行区人社局负责人举例说,在企业稳岗补贴方面,这次是在市返还企业50%的失保金的基础上,剩余部分区财政再贴50%。这项政策的覆盖面比较大,闵行区希望在企业面对当前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稳住就业,稳住员工。再比如,人才安居补贴政策,对符合本区“4+4”产业导向的重点企业提供1000个专用租房补贴额度,补贴标准3000元/人,

也是希望对企业留住关键人才。

追回疫情影响的生产时间

《新民周刊》发现,上海的一些产业因为使用了最新科技,并不需要特别的政策扶持就能一键复工,甚至立刻复产提速。

以宝钢股份为例,上海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两条200米长的生产线已通过机器人作业和行车无人化,基本实现机器代人,每条产线只有2至3名工人流动检视。在100多平方米的偌大操作室里,分散的几名操作人员戴着口罩、相互隔开。他们只需要通过智能远程操控系统,就可以实现对宝钢股份上海宝山基地的有序操控。

在智能化改造前,冷轧产线的进料关口、锌锅捞渣、钢卷打捆贴标等各个工段上都需要至少两名工人值守,如今12个智能“机器人”包办了所有的“危脏难”工作。操作人员和工程师即使在同一个车间,也可以实现“不碰面生产”,既保证了疫情期间的病毒防控,也实现了高效的生产运转。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发生以来,宝钢的“智慧物流”也发挥奇效。在6万平方米的产成品物流智能仓库内,无人吊机用“钢爪”将一卷卷成品钢卷精准调运,与一辆辆驶来的无人驾驶重载框架车紧密协作,不断将成品钢材运往成品码头。在这个无人仓库里,智慧化的运作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每天10万吨的钢卷在这里周转并发往全球。在智能物流管控中心,仅需要少数几名操作人员,戴着口罩、分开而坐,就可以完成对整个厂区物流的监测操控。

事实上,像宝钢这样的“黑灯工厂”在上海还有很多,如位于临港的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位于浦东川沙的开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和位于闵行区的上海发电机厂,都在智能制造方面实现了对同行的“弯道超车”。

作为最早探索智能制造的地区,上海的智能制造已形成价值链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综合优势。智能制造应用方面,上海全市已初步建成14个国家级智能工厂、80个市级智能工厂。不难看出,智能制造的发展,极大缓解了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精准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也让上海有了追回疫情影响的时间的可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