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内卷化的修辞与顾影自怜
第93版:专栏/假装专家 2020-11-02

内卷化的修辞与顾影自怜

沈彬

沈 彬专栏作家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Columnist

想不到10 年前评论圈里借用的学术术语——内卷化,这两天彻底破圈了,成为了全民热词。

单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大家都憋着不肯下班,是内卷化;公职单位考试题目越来越难,越来越刁钻古怪,是内卷化;大学生 “绩点为王”,也是内卷化;培训机构忽然打出的广告旗号,就是“你来就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更是内卷化。

没有创新之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人类学家将之称为 “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从“社畜”“隐形贫困”“小镇做题家”到这几天大火的“打工人”,“城会完” 又掏出了一件顾影自怜的小道具——在“我怎么长得那么好看” 的魔性BGM 中,发出灵魂的叩问:我为什么没有钱?我为什么还要去上班?

其实,内卷化有修辞的成分,也有真问题所在。

内卷化所呈现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竞争越来越激烈,这背后很多问题:有的是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有的是社会公平问题,也有代际的问题,不应该全归因于“资本集中”“阶层固化” 的名头。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所以在那个时候文凭显得特别吃香,大学生显得特别金贵。在1980 年代,随便哪个大学的法科生毕业之后,进了当时“退伍军人当法官” 为主流的政法系统,当然就是业务骨干。如今,名校的法学硕士可能只是进入一般法院的敲门砖,进去之后还得老老实实地从订案卷做起,做到独当一面的审案法官,还得等好些年之后。女作家王小鹰有一部小说叫《你为谁辩护?》,在1980 年代曾经红极一时,小说当中为杀人犯辩护的女律师,居然是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这个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如果从“代际公平” 角度说,同样是法学院的毕业生,一个一进单位就独当一面,一个还在做打杂。这个能归结于流行词“代际剥削”吗?是前一代故意为后来者“挖坑” 吗?其实,还是源于中国在这40 年中的跨越发展,大学的大门越开越广,大学生的身份不再“金贵”,学历事实上在贬值。不是说你业务能力、水平不如30 年前的大学生,而是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

所以,当下年轻人,有很大的落差感,缘于时代的落差,还缘于社会发展路径日益明晰,竞争赛道更“坚固”,而旁逸斜出、打破天花板的机会越来越小。这也是“打工人”“小镇做题家” 背后那股丧丧的气息所在,似乎打工没有出路,996 也没有福报。

这背后还是中国从之前的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进入L 形底部,之前社会经济高速乃至“野蛮” 成长,科技树、商业模式高速分蘖、房价的高企,你很容易就站上了潮头,坐上向上的电梯;而如今社会的竞争更庸常化,一夜暴富的机会更少了,赛道更拥挤了。

但是,内卷化其实是发达国家、成熟社会的常态,很多移民到海外的中国人的一个感觉,就是“海外适合养老,发财机会还在中国”。只是当下中国的机会(风险)红利也在齐常化。内卷化也不是“不能退出的竞争”,世界上没有不能退出的比赛,只是你的竞争比30 年前的上代人更激烈。

内卷化其实是发达国家、成熟社会的常态。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