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火车站曾伴着苏河畔
第34版:苏州河 2020-12-14

火车站曾伴着苏河畔

刘建春

1980 年代初上海北站。

1931 年上海北站站场。

20 世纪30 年代沪宁铁路上海车站。

麦根路站货运铜牌。

1980 年代末上海站。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号楼。

起初,我也不太理解,麦根路与车站还隔着一条苏州河,为何车站会舍近求远,把远处的一条马路作为货运站的名称?

撰稿|刘建春

苏州河畔,曾经是“欸乃一声山水绿”,一派田园风光。

19 世纪60 年代,随着租界沿着苏州河口溯流而上,野蛮生长,河畔工业文明带来的铿锵汽笛声,渐渐压过了那些细碎的水上喧嚣市声,苏州河的涟漪,也激荡起拍岸波涛。

1876 年,苏州河北岸,河南北路、塘沽路口,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火车站——上海火轮房在此落脚,从此,铁路与河水,也开始了延续近一个半世纪的恋爱与交缠。桨声与木船,代表的是水运方式为主的农耕时代,汽笛与钢轨,代表的是以蒸汽机为象征的工业时代。水运与铁路,看似迭代,实际上却是相伴共生。

如今的苏州河畔,上海北站地区,已经没有客运火车站,但还有一个带领长三角铁路不断发展的中枢机关——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有一家铁路博物馆和一个铁路客车技术整备站。当年的麦根路站,现在已经成为集普铁和高铁为一体的超大型火车站。

曾经的梵皇渡口,如今是美轮美奂的中山公园,那些绿荫深处,曾经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梵皇渡车站,如今华丽变身为轨交三号线和四号线中山公园站。

嘉露饭店与铁马商场

在苏州河北岸,至今还有一些零星信息,揭示着这条河流与铁路的某种关联。在天目东路80 号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对面,一大片区域已进入待拆迁状态。其中有个均益小区,门楼上阳文篆体字告诉我们,它的名称原本叫均益里。1909 年夏天,马路北侧矗立起一座雄伟瑰丽的车站大楼,顿时,苏州河北岸的天目东路、山西北路这一带,成了黄金地段。次年,晚清实业家盛宣怀在此打造了一个新式住宅楼盘。登上自家小楼,眼前是波光粼粼的苏州河,背后就是汽笛声声的上海北站。

记得前些年,均益里东侧还开着一爿嘉露饭店、一间嘉露咖啡店和一家嘉露旅社。为什么“嘉露”二字反复出现?原来,这两个字,也是有来历的,它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告诉我们,嘉露其实就是界路,如果用吴语来读,你会更加相信这一点。当时,天目东路以南属于公共租界地盘,路北属于华界地盘,作为分界线的天目东路就被人们称为界路。有一张拍摄于辛亥革命时期的老照片,背景是上海北站站房,门前马路栏杆上面可以清楚看到中英文写着的“界路” 路名。

留在上海人记忆中的老北站1909 年建成投入运营,1987年搬迁,在历史上一共存续了78 年。

老北站的历史,要从先建于沪宁铁路之前的两条铁路说起,一是吴淞铁路,二是淞沪铁路。

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早的一条营业铁路, 1876 年在上海建成,名称叫吴淞铁路,是英国怡和洋行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建的。怡和洋行谎称运送铁路器材的货物是用来建造“铁马路”的。

现在的90 后也许不知道,河南北路上的铁马商场,在附近曾经很有名,商场名称也传递了“铁马路” 的信息,暗指一个半世纪前,关于“铁马路” 的往事。

吴淞铁路通车后,上海站就设在铁马商场旁、苏州河二摆渡北岸的天后宫附近(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这是上海历史上首座火车站,时称“上海火轮房”。苏州河畔,男女老幼纷至沓来,到上海火轮房乘车尝鲜。火车鸣笛开动,窗外的树木、房屋、行人迅速往后退去,乘上时速32 公里的火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到吴淞了。来年春天,乘火车去吴淞踏春,欣赏郊野风景,成了上海的时尚。

后来,吴淞铁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好几次事故,群众义愤填膺捣毁了吴淞道路公司。清政府便顺势勒令停运,后以28.5 万两银元赎回拆毁。20 年后,中国人再次沿着这条线路修筑标准轨距的淞沪铁路,运营了一个世纪,到20 世纪末修筑轨道交通3 号线的时候拆除。

铁路虽已拆毁,观感却已不同。人们亲身体验了风驰电掣的感觉,也亲眼所见码头边堆积如山的货物,被火车轻松快捷就运进城内。蒸汽动力的雷霆万钧之势,让人耳目一新。

尽快地在中华大地建造更多的铁路,成为世纪之交有识之士的共识。1905 年4 月,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破土动工,历经三年建设,1908 年4 月建成通车。通车之时,界路以北还是一大片芦苇荡,上海北站站房宏大工程还在建设中,一直到次年夏天才建好。

这座车站和上海此前任何车站都不可同日而语,规模宏大,气派华美,造价达32.9 万银元,为4 层英式洋房,底层外墙用青岛石构筑,一楼以上用钢柱支架作横梁,红砖砌墙,饰以浅色条形嵌石,配大理石廊柱和拱形门窗,内有房间76 间。站场占地10.5 公顷,房屋建筑面积5000 平方米, 集办公、候车、售票于一体。广场开阔,面积达1000 平方米。开站初期,每天有10对旅客列车出发和到达,每天有1000多名旅客在此上车下车。货运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天有20 车货物到达,棉纱、蚕茧、火柴、肥皂、时髦的服装、当天出版的报纸都通过铁路昼夜传递。

1912 年1 月1 日清晨,外面寒风刺骨,孙中山内心热乎乎的。在哈同花园用完早餐后,孙中山和随同乘马车出发, 从浙江路上的垃圾桥跨过苏州河,前往河北数百米外的上海北站,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等众人的欢送下,乘火车赴南京去就任临时大总统。

从麦根路车站到新客站

现在,上海有很多新的火车站,如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上海西站等,除了秣陵路上的上海站,没有哪座火车站开站运营30 多年了,还被称为“新” 客站。如果在上海市区打车去上海站,你不用详细解释,去那座位于静安区、苏州河北岸、天目中路一带的特等火车站,你只需说四个字:“去新客站!”司机一定会准确无误地把你送到目的地。这是因为,老北站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太深刻了,就算老北站停运了,搬迁了,人们还是用“新客站” 三个字,来钩沉老北站时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新客站仿佛就是老北站的镜像,是老北站生命的延续。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老北站有点不堪重负了。这时候,人们就想到要建造一座新的上海火车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新火车站该建在哪里呢?这时候,人们目光向西,看到了距离老北站2.6 公里外的上海东站,假如利用东站现有的空间建造一座大型火车客运车站,可以避免在繁华市区进行大量拆迁。

那么,在老北站以西2.6 公里处,怎么会有一座货运车站的呢?这还要追溯到老北站开站之初。最初,上海北站是一座客货兼营车站,由于货运量越来越大,运能渐趋饱和,于是,当时人们就在老北站以西苏州河北岸建造了一座专门运送货物的车站,叫做麦根路站。

麦根路站的站名,源于苏州河对岸的一条马路。19 世纪60 年代,今淮安路一带还是一片田野,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为镇压太平军,在租界以外修筑了许多条军路。1863 年,太平军退出上海后,工部局即将这些军路修筑为马路,包括新闸路、麦根路、极司菲尔路、徐家汇路等。

起初,我也不太理解,麦根路与车站还隔着一条苏州河,为何车站会舍近求远,把远处的一条马路作为货运站的名称?后来,我偶然看到苏州城门的命名,受到了启发。苏州有一座城门叫做葑门,据说是因为城门正对着封山和禺山而得名,查阅地图,封禺二山在浙江德清,距离苏州还有着150 公里的距离呢!这样说来,麦根路站把河对岸一条马路名称拿来用一下,也就可以理解了。

麦根路站位于苏州河湾内,这片土地是流沙长期淤积而成,曾称沙袋角。早期是一片低洼芦苇荒地,清末始有陆家宅、谭家宅、沈家宅等自然村。随着苏州河航运的发展,1900 年始辟为商埠。

麦根路站占地334.5 亩,货场199.5 亩,苏州河岸线45 亩,股道4 条,最初有装卸工26 人。新兴的铁路运输模式,吸引了码头挑夫的目光,他们纷纷跳槽到铁路,该货运站最多时拥有装卸工700人。麦根路站沿苏州河建有2座船坞和1座牲口月台,办理联运的货物有糖、油、火柴、纸烟、米、小麦、豆、生猪、活家禽等23 种,还开行麦根路至杭州闸口站的零担货物列车,起初隔日开行,后生意愈加兴隆,改为每日开行。

可以说,麦根路站的繁荣,是苏州河与铁路联袂打造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沪西苏州河上,建起了一座长寿桥,沪西各工厂与麦根路站之间的物资运输更加便捷了,同时,工人们每天上下工,再也不必乘摆渡船了。

1953 年1 月,麦根路站改名为上海东站,从此弃用带有殖民地色彩的站名。1987 年底,在上海东站原址,矗立起上海新客站,当时高架站屋、高进低出的先进理念,至今为许多高铁站所采用。

从梵皇渡到中山公园站

1915 年的上海,在闸北界路附近有一座火车站,在老县城南,也有一座火车站,要去南京,就要在上海北站上车,要去杭州,就要去上海南站上车。这对旅客的出行造成了不便,于是,铁路管理部门决定将沪宁、沪杭线接轨。

勘测时,人们想到了3 个方案:一为架空方案,由上海北站向南跨英、美、法租界至上海县城西门外和沪杭铁路接轨;二为从沪宁铁路麦根路站起,紧绕租界边缘至沪杭铁路接轨;三为由沪宁铁路的真如车站起,向南跨苏州河经梵皇渡、徐家汇至日晖港与沪杭铁路接轨。经比较,大家一致认为:方案一线路短而直,缺点是涉及建筑物较多;方案二涉及租界土地较多,造价昂贵;方案三虽然线路稍长,但造价最低。几经斟酌,决定兼取第二、第三方案的优点,从麦根路站西端出岔,向西跨苏州河,经梵皇渡、徐家汇至沪杭铁路龙华站和梅家弄站间接轨。

1916 年12 月,两路接轨成功,从此旅客可以就近从上海北站或上海南站上车,上海南站开出的客车在新龙华站与北站开出的客车衔接,然后开往杭州方向;杭州方向到上海的旅客,在北站下车的乘坐在列车前段,在南站下车的乘坐在列车后段,到新龙华站后重新编组为两列火车,分别开往北站和南站。

沪宁沪杭线接轨后,人们乘火车去嘉兴、杭州就方便多了。1921 年夏,正在上海秘密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也享受了一次两路接轨的便利。这天清晨,上海北站广场的空气特别清新,阳光透明澄澈。参加中共一大的各位代表互相装作不认识,混杂在旅客中,分别买到了上海开往杭州的104 次快车车票。朝阳里,27 岁的毛泽东手提藤箱,身穿长衫,脚蹬布鞋,和普通旅客一起登上了列车。翻阅1921 年7 月沪杭铁路行车时刻表可见,列车7 点35 分从老北站发出,10 点25 分到达嘉兴。

俞平伯23 岁那年,在上海工作,家安在杭州。傍晚,街灯乍黄时,俞平伯就从陕西北路的上海大学出门,坐上从静安寺开往老北站的6 路电车,匆匆赶去乘火车回杭州。

沪杭、沪宁接轨线建成后,增设了梵皇渡、徐家汇、龙华新站。梵皇渡站之所以得名,缘于不远处苏州河上的一处渡口,叫做梵皇渡。1916 年的梵皇渡好似上海的“边城”,静谧又安闲,苏州河两岸,古树掩映着农家,菜畦青青,麦穗金黄。不久,夯机铿锵,焊花飞舞,一座大铁桥横跨苏州河两岸,足以与外白渡桥和浙江路桥相媲美。

1916 年12 月4 日上午,上海的军政要员、工商界人士等四百余人来到位于苏州河南侧的梵皇渡站,参加通车典礼,成为当时报章争相报道的一大盛事。众嘉宾先乘火车沿新建线路巡视,接着参观车站,眺望大桥,大家对大铁桥赞赏不已。

1935 年,梵皇渡站改名为上海西火车站,简称上海西站。1989 年1 月,铁道部批准上海真如车站改名为上海西站,而原上海西站则改名为长宁站。1997 年,因建设轨道交通3 号线的需要,长宁站被拆除,原址上矗立起一座新的车站——轨道交通3 号线和4 号线中山公园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