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流淌在影像中的河
第42版:苏州河 2020-12-14

流淌在影像中的河

何映宇

《苏州河》剧照。

从礼查饭店到浦江饭店,这栋建筑成为许多摄影师的焦点。

《大桥下面》海报。

《逆光》海报。

也许,只有像周迅饰演的牡丹那样跳入苏州河中,你才能蜕变为一条真正的美人鱼。

记者|何映宇

苏州河孕育了上海,只是随着苏州河河道的变窄,它的很

多功能被黄浦江所取代了。

尽管如此,苏州河与黄浦江一样是划分上海城市空间的地理边界,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流淌在影像书写中的那条苏州河。

残酷现实如何表现

作为历史的见证,四行仓库成为了回首往事的钥匙,破壁残垣的建筑在车水马龙与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格外显眼,在四行仓库前面缓缓流过的,是苏州河。

2008年,李欣导演的《对岸的战争》,以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为主要背景,故事发生在上海苏州河两岸,是一部通过儿童视角描写成人世界的战争片,讲述了一场战争与一个孩子、一座城市之间的故事。本片从目前中国电影的故事架构以及拍摄情况来看绝对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影片,同时又充满了观赏的乐趣和深度。2008 年,这部电影入围第30 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类似的叙事手法,在2020 年大热的《八佰》中又再一次得到了运用。

比起大导演李歇浦之子李欣来,同样是上海人的娄烨,父亲是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演员娄际成。1983 年,娄烨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动画制作专业,同年考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美工,从事动画制作。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参与制作了动画片《天书奇谭》和《金猴降妖》。这两部经典之作,其中也凝聚着娄烨的心血。

1985 年,娄烨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最终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从此离开了上海。但是,上海永远是一个萦绕在他心上的地方。在2001 年的短片《在上海》中,娄烨用旁白说出了这样的话:“两千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了上海。我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那条街道,回到了我以前熟悉的那幢老房子。记得小时候在那里住了六七家的人家,有很多邻居家的孩子在一起玩儿。”

2000 年1 月29 日,他自编自导了剧情片《苏州河》,由贾宏声和周迅主演。娄烨说:“我经常在这个窗户看对面邻居家的女孩儿,后来在这个门口跟她第一次约会。听说她现在仍然住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庭,没有人能告诉我更多的关于她的事情。其实在这条街上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能让你感觉到他生活里发生过许多的故事,只是你根本不知道而已,也许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融合着自身经历和爱情幻想,《苏州河》是逝去时代与当下碰撞产生的一个梦,它似乎虚无缥缈,又泛着上海泥土的气息。

“那是一个清晨,在上海。我发现我躺在一处废墟的角落,我面前是一些起早的人们,他们可能不是上海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是上海。” 苏州河成了娄烨心中上海的缩影。这条河流过上海,也流过娄烨的记忆。正如程青松在跟娄烨对话时提到的:“《苏州河》不是一个关于生命的双重生活式的语言,而是一个寻找失落的爱情的现代人的精神漂流记,是马达的尤利西斯生命之旅。”

《苏州河》中周迅一人分饰两角,正像身处异地的娄烨对上海的遥望:一个是故乡的上海,一个是远离它之后日益模糊的背影。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却叫着不同的名字,一如苏州河的前世今生,相似,又仿佛相背离着。

在接受诺尔曼·布洛克等人的采访时,娄烨提到,苏州河意味着不同于现代化上海的“真实”,就像是“衣服后面的东西,身体,还有血脉,苏州河就是这座中国东部最古老的而且也是目前中国最现代化的大城市上海的血脉,它实际上就像是一种人的情感。”

1989 年,娄烨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的论文,研究对象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语言。1972年,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河南进行了为期22 天的拍摄,用35 小时的素材剪辑成了一部3 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向西方观众传达“真实的中国”。在近60 分钟的上海篇中,有近20 分钟行进在北苏州河路以北、以东,不断接近开埠的地标:掠过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俄领馆,驶入外白渡桥,也接近上海影像记忆的起点:爱迪生的摄影师在1898 年拍摄的短片,同样记录了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桥梁(钢架桥的木桥前身)。

娄烨一定注意到了安东尼奥尼的“上海篇”,然而,他的《苏州河》,却和安东尼奥尼的纪实电影完全不同。手持摄影的迷幻,残酷青春的叙事,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挣扎,反映的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内心躁动不安的心。这部电影几乎完全依赖于一个主观视角的自我叙述方式展开叙事,着力于表现个体情感体验中的苏州河,从青年性甚至边缘性的角度进行微观表达。在编剧和拍摄之初,他拿着超8 摄影机在岸边游荡了近一个月,观察和拍摄看到的景象:“我是从纪录片开始的,我当时还犹豫,我是不是真的要从纪录片开始,后来我就干脆从纪录片开始,真到苏州河上去拍。”

也许,只有像周迅饰演的牡丹那样跳入苏州河中,你才能蜕变为一条真正的美人鱼。而现实却是,贾宏声于2010 年7 月5 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 岁。现实总是很残忍,比残酷青春的电影还要残忍。

棚户区的新面貌

1984 年公映的电影《大桥下面》让女主角饰演者龚雪获得了第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7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女主角奖,站上人生巅峰,也让龚雪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所谓“大桥下面” 的大桥,就是苏州河畔的乍浦路桥。在《大桥下面》中,张铁林饰演的高志华和龚雪饰演的秦楠同是上海知青,又同住在苏州河畔。高志华在自家门旁摆了个自行车修理摊,又帮做个体裁缝的秦楠在自己的摊位旁边设摊,令秦楠非常感动。朝夕相处,憨厚的高志华慢慢爱上了娴淑、文静的秦楠,高母也十分喜欢秦楠,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儿媳,但秦楠总是沉默忧郁,回避这些。一次,她为一个叫萧云的姑娘做衣服,并将新衣送上门,却发现萧云是一名下肢瘫痪的残疾人。秦楠在与萧云的接触中,被萧云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所打动,毅然将藏匿在乡下的儿子冬冬接到身边。冬冬的出现令高家母子惊愕不已,弄堂里也流言四起。高母对这个事实无法接受,高志华心理也非常矛盾,但他经过仔细思考,冲破封建思想和世俗偏见,向秦楠表白了心意,秦楠深受感动,并诉说了自己的坎坷遭遇。“文化大革命” 期间,身为教师的父亲被关进牛棚,知青秦楠在“上山下乡运动” 中被分配到淮北乡下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志华的鼓励下,秦楠更加勇敢,两人准备一同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大桥下面》具有明显的“伤痕” 意味,从苏州河畔、乍浦路桥下一户普通人家来折射“十年动乱” 对普通人的伤害,以及“文革” 结束之后,人们思想的解放、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此时,改革的春风吹来,人们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了。电影中苏州河畔的民居简单质朴,既具有一定的市井气息,又是经济复苏的反映。局部狭窄的苏州河两岸的居民街道,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被逐渐拉开至大全景的现代的、广阔的上海街道代替,是个体心理空间变化的明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州河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苏州河流域,很大一片是当时的棚户区。这就是为什么老上海时期,苏州河影像在诸如《十字街头》等作品中有所出现,往往和底层工人的工作生活场景及工人运动场景有关。即使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棚户区依然存在。1982 年,丁荫楠导演执导了《逆光》,广东省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拍的却是上海苏州河棚户区的故事。

20 世纪80 年代初,剧作家苏平回到他出生成长的上海棚户区,重新看到了这里熟悉的一切:自建的小楼,狭窄的街道,那些久违却又熟悉的面孔。

在《逆光》中,造船厂钳工廖星明,从小生长在棚户区。十年动乱中,他在苏平和江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抓紧时间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知识,不参与争斗。他注意到自己周围许多年轻人思想的贫困、愚昧无知和轻率,感到悲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科普作品写作,决心做一名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灵魂工程师。廖星明和出身干部家庭的夏茵茵相爱了,但受到世俗门第观念的非议和阻挠。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同夏茵茵一起冲破阻力,结为夫妻,在困难的生活道路上一起扬帆奋进。

和《大桥下面》一样,《逆光》带有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特有的单纯,预示苏州河畔未来巨大的变化。现在,苏州河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棚户区已经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则是一个生态和谐、愈发美丽的苏州河。

影视作品中的苏州河

《十字街头》 1937 年上映的《十字街头》,讲述了苏州河边知识青年与纱厂女工的故事,当时的纱厂和苏州河都被收入镜头中。

《战上海》 1959 年拍摄的故事片《战上海》,再现了1949 年5 月下旬四川路桥上的激战,解放军奉命“只能开枪、不准开炮”,最终上海邮政大楼几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上海一家人》 1991 开播的《上海一家人》,讲述的是20 世纪20 年代末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滩棚户区出身一家人的故事。这样的棚户区,曾经散落在苏州河岸边。

《我的潭子湾小学》 1999 年,上海纪实频道播出的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在一万零五千户潭子湾和潘家湾居民的大动迁中,一千多潭子湾小学的学生随之搬迁和转学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该片曾获得国家对外宣传“彩虹奖”一等奖。

《家在苏州河上》 2018 年东方卫视播出的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原本脏乱差的苏州河经过改造,渐渐由黑转清,水岸居民窘迫逼仄的生活也逐渐远去的故事。

《三十而已》 2020 年开播的《三十而已》,讲述的是三位三十岁女性在都市的经历,期间在毗邻苏州河的河滨大楼取景。

资料来源:新华网 央视网 央广网 东方网 整理:安景璐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