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解决饥饿的背后是政治
第26版:稻之道 2021-06-14

解决饥饿的背后是政治

刘朝晖

“粮食危机”“饥饿” 问题,依旧是地球上的大问题。

海水稻科研人员在南繁基地水稻田选种,他们标记好的水稻材料,记录优良特征。

上图:2004年,袁隆平获得“世界粮食奖”。

2017年8月23日,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专门派人前往长沙拜访袁隆平先生,并向袁隆平赠送了一张新版马达加斯加纸币。一位马国官员解释说:“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为了表达对您和中国的感谢,我们特意把水稻作为新版货币图案!”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记者|刘朝晖

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尽管人类种植粮食超过万年,发展至今,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地球上却也不是人人都吃饱肚子的。粮食危机成为困扰世界的难题,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大。

远的不说,单看看本世纪以来的二十余年,“粮食危机”“饥饿” 的字眼就在不时刺痛我们的眼球:2008年,国际粮食价格飙升,带来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2014年发布的《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指出,世界饥饿人口已达10.2亿,创历史最高水平;2020年8月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今年5月5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在受粮食危机困扰的国家中,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在2020年达到过去五年的最高水平……

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到底有没有保障?人类何时全面告别饥饿?如何告别饥饿?解决粮食危机的出路在哪里?

全球近7亿人处于饥饿

联合国去年7月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近6.9亿人(占全球人口的8.9%)处于饥饿状态。如果趋势持续,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到2030年将超过8.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9.8%。

根据最近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去年全球面临粮食不安全状况或者陷入粮食危机的人数达到1.55亿人,涵盖55个国家或地区,与2019年相比增加2000万人。

所谓面临粮食不安全状况是指人们因为没有办法获得充足的粮食,导致生命陷入危险。该报告显示,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中有2/3位于非洲地区,非洲地区出现粮食危机的人数高达9800万人。而在这55个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或地区里面,2020年有高达7500万 5岁以下的儿童面临着营养不良的难题。

自2017年该份有关粮食危机的报告发布以来,面临粮食危机或者不安全状况的人数持续上升,情况丝毫没有改善,这让人感到十分担忧。

随着疫情在世界多国难以得到控制,很多粮食生产国为了保证粮食能够正常供应,纷纷采取了减少或停止出口的措施。比如去年哈萨克斯坦暂时停止出口小麦粉、葵花籽油等农产品;柬埔寨、塞尔维亚、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也减少或者暂时停止部分农产品出口;占据世界大米市场15%、每年大米出口量在700万吨左右的东南亚大米出口大国越南,也曾暂时停止大米出口。

在这些国家收紧粮食出口的同时,有的国家担心购买不到粮食,大量从海外购买粮食,主要是避免越来越多国家禁止农产品出口之后无法购买到粮食。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在去年还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剧了粮食短缺问题。更要命的是,今年年初,有关各国粮食价格上涨的消息也传了出来。近日,又有新闻报道:“全球食品价格已经上涨至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不少主要依靠着进口粮食的贫穷国家,现在是“最难受”的,这种食品价格全面上涨直接会影响这些国家的购买力以及社会保障。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消费价格涨幅已达6.3%,高于2019年的4.6%。南美洲的粮食价格上涨21%,非洲和南亚12%,大洋洲8%。而在刚过去的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月度指数同比飙升40%,这是201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也意味着全球食品价格出现10年来最大涨幅。

眼下这种粮食不安全状况,从表面来看,是因为从去年开始暴发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较大冲击,同时各地陆续爆发冲突战火不断,另外还爆发了极端恶劣天气……这一系列原因对粮食的生产以及正常供应产生一定影响。但同时也从深层暴露了全球粮食系统的脆弱。全球共同应对粮食危机,需要一个更加公平的粮食系统保障粮食生产以及供应的正常,同时改变部分地区缺乏粮食的难题。

饥饿是政治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为33.1亿吨。自1961年以来,粮食总量增长了2.67倍,粮食单产增长1.89倍。1961—2018年,粮食单产贡献率达73%,面积贡献率仅为27%。有专家测算,粮食增产60%才能满足2050年粮食安全的需求。

去年,有一本《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的书面世,作者王宏广等在连续30年对粮食安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疫后世界格局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判了当前世界粮食安全格局,展望了未来20年粮食安全的趋势。作者认为解决饥饿的未来粮食生产技术,需要从大幅度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发达国家恢复退耕面积、新一轮育种技术革命和人造蛋白等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该书的作者同时研究认为,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技术,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国际合作,最终解决还需要人类文明的提升。只有拥有土地、技术、财富的国家向土地、水资源、技术、资金严重不足的国家或人群给予无私的援助与支持,才能给人类告别饥饿带来一线希望,才能去填平世界的“粮食鸿沟”。可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仍然横行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国际经济学界,对过去几十年来全球饥饿问题的深层原因已经有了共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易莲媛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观点来自于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他认为以当下的技术水平,生产可供全世界人民的粮食是可能的,但问题在于政治,即现有的制度体系是否能够保证每个个体获得足够的食物,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易莲媛指出,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更多地是从个体在市场上的“权利”这个层次上来谈“制度体系”,即他的“禀赋权利” 与“交换权利”。但我们说的“政治”,则范围更广,甚至“技术” 本身就有内生性的政治含义。

阿根廷作家马丁·卡帕罗斯密切关注饥饿问题,历经数年田野调查,写下《饥饿》这本书,还原了全球暴9亿饥饿人群的生存状况。他曾明确表示,引起饥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少部分人占有了太多的资源,“饥饿本质上是政治和经济原因导致的”“解决饥饿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政治的手段”。

如果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讲,单就20世纪,解决饥饿问题的重大技术突破非常多,比如新的高产品种、农药化肥的大面积运用、新的灌溉技术与农业机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发展主义” 指导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向亚非拉国家转让农业技术并协助推广,希望借此解决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削弱苏联影响,避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将其称为“绿色革命”。

但这个“绿色革命” 本身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农药附带的环境问题,化肥、机械化对石油工业的依赖,以及今天备受关注的、育种技术造成的农民失去“种子自主权”,即农民无法将收获的种子用于第二年的耕种,从而在源头上依赖大公司。易莲媛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对转基因技术的反对,也并非是怀疑它纯粹在“技术”或者“伦理”层面的伤害,而是担忧随之而来的欧美大公司垄断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依附。

美国的外交家基辛格说道:“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全世界建立粮食霸权的野心。二战后,美国政府制定的一项战略政策就是:通过控制全球粮食的生产与销售,确立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和统治力量。用粮食卡住发展中国家的脖子!

在后续数十年中,参与这项战略的洛克菲勒等财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投入了巨额的资金,用于研究农业技术的改革,并先后在美洲与亚洲设立了研究中心,目标直指南美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革命” 看起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但是实际上却让这些国家的农业经济被绑上美国的战车,逐步丧失了粮食主权,走入了圈套之中。

美国这一招,可谓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威胁最大的控制手段。

中国粮食安全紧握在手

在美国推行“绿色革命” 的同时,当时的中国存在着类似的农业技术改良运动,希望通过机械化、良种选育、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手段改进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来增加产量与提高生活水平,我们称之为“科学种田”。

易莲媛告诉记者,当时在中国,类似袁隆平的重大技术突破也有很多,不仅是单纯的“粮食”问题,肉类、蔬菜也很重要。比如中科院的曾呈奎,在20世纪50年代,在大量普通工程师与农民的协助之下,终于成功实现了海带的人工育种、养殖,在世界上是开创性的,并且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的兴起。这种获得蛋白质的方式,将更广阔的大海利用起来,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今天吃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人工繁育养殖技术,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

然而对于美国而言,中国一直是粮食霸权计划中的目标国家,还是最终目标。进入21世纪,粮价一直很稳定的中国还是被美国瞄上了。2008年前后,中美之间爆发了两场举世瞩目的粮食大战。一场是大豆战争,一场则是主粮之战。

在大豆战争中,美国采用金融手段,通过价格波动,让中国血亏不少,但中国最终靠巨量的储备稳定了大豆市场价格,建立了稳定的大豆和豆油储备。在随后的主粮之战中,中国完全吸取了大豆战争的教训,连续在市场抛售,让国际资本哄抬粮价的企图破产。国际投机商最终都不敢买进了,中储粮居然说还存着够中国人吃一年的粮食……当年的我们都没感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带来的哪怕一丝的影响。

因为这两场粮食战争的结果,让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办法通过经济渗透和生活资料掌控对中国国内经济和发展造成负面干扰和影响。这就是真正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根据我国2019年颁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2019年中国人主粮的消费量约为5.9亿吨,也就是说,全国的储备粮,够全中国人吃一年还有节余。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都保持在98%以上,而作为中国第一大口粮的水稻,自给率接近100%,这意味着,中国人吃的几乎每一碗米饭,都是自己种出来的。

中国实现主粮自给自足战略的关键人物,就是刚刚去世的袁隆平院士。他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他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们保住了独立自主的种子主权,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这是袁隆平对于所有中国人和这个国家留下的战略财富价值和宝贵遗产,是14亿中国人和平生活的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态势较好,大概率粮食产量能够继续保持增长。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同时,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消除饥饿行动和粮食贸易,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的“天下无荒” 目标,体现着一个大国的担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