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艇进上海
第47版:封面报道 2023-08-07

艇进上海

王煜

张灵、陈云霞在比赛中奋楫争先。

1959年,上海赛艇运动员谭忠杰、周惠勤、孙嘉祥、金尧圭、董宏谋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男子四人单桨有舵手冠军。

1964年,上海赛艇运动员在龙华港口上海市划船俱乐部训练。

上海选手陈云霞(左一)、张灵(左二)与队友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四人双桨冠军。

赛艇运动员在酷夏中加紧训练。

2022年10月30日,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水域圆满落幕。赛艇运动深受上海市民喜爱。

2021年开始每年举办的上海赛艇公开赛是上海着眼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按照“一江一河”发展规划,创办的彰显城市内涵特质的自主品牌赛事。

记者|王煜

从与赛艇结缘开始,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气魄,让上海拥抱这项来自欧美的运动;追求卓越、开明睿智的素养,让赛艇的舞台在申城越发精彩和广阔。人民城市的黄金水道上,赛艇必将一直点燃万众激情。

“逐风逐浪,捷如飞凫;出没烟涛,惊心动魄。”这是大约150年前,《申报》对当时在上海举办的赛艇比赛的报道。如今,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在申城重现:上海赛艇公开赛、城市精英赛等赛事成功举办,上海赛艇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上接连夺魁,世锦赛即将在申城开桨,赛艇正成为公众关注并全情参与的热门水上运动。

上海,这个中国赛艇运动的发源地和发展重镇,再次让赛艇成为了城市的闪耀名片。

从“冒险”到全民风行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赛艇运动在上海的起源和发展,与这座伟大海港的起源和发展息息相关。这座海港很好地促进了这项水上运动的发展。”《舢板事务》一书中曾如此描述。

上海开埠以后,中西文化在此交融,西方人喜爱的赛艇运动也被引进。1852年10月29日,一群外国商船船员在黄浦江上组织了中国第一场有正式记载的赛艇比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称“赛艇”为“划船”。1863年5月1日,上海划船总会成立,地址在今天的南苏州路76号。有了这个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艇比赛和活动逐渐形成规模,每逢比赛,两岸观众云集,成为一时盛事。

在赛艇传入上海的前100年,这项运动几乎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人只是“看客”。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开始真正成为中国赛艇运动的掌舵人。

1953年5月,上海市政府从英国人手中接管了上海划船总会,山东路体育场具体管理这个组织。但当时的工作人员第一次看那些“两头尖尖”的赛艇,不知该如何处理,只得下令不准船艇入水。所幸,这些船艇并未闲置太久,几位年轻人的冒险叩开了中国赛艇运动的大门。

程骏迪喊上同样水性好、也有划中国传统船只经验的业务股长王炳耀,又说服了船库保管员曹德钧,在当年夏天的一个凌晨,开始了尝试。他们悄悄地把一条赛艇放进苏州河,结果第一次上去就翻了船。那一天,不知翻了多少次船,喝了多少河水,但他们毫无放弃的念头。两周之后,就可以把赛艇划得有模有样了。新中国第一批赛艇人就此开始成长。后来,这三人成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赛艇教练。

1955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独臂将军”蔡树藩来到上海划船总会的船库,摸着船艇,欣喜地说:“这些船都是宝,要爱护好利用好,把我国的划船运动开展起来。”

他传递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要开展划船运动,计划先在上海培养骨干,以后再推广到有江河湖泊的城市,还要参加国际比赛。不过,苏州河与黄浦江上船只太多,不适合训练,要造一座新的划船基地。最后,上海划船俱乐部选址在了当时上海县港口镇的黄浦江畔。

1956年,上海的第一支业余划船队成立。当年11月在杭州西湖举办的全国四城市划船赛上,上海队包揽了男子项目的全部4个冠军以及女子项目的2个冠军、2个亚军。这样的表现在全国引发了极大反响,也推动了赛艇在上海的快速普及。

上海的首期划船辅导员培训班在1957年3月开班,大学、中学、政府机关和工厂都选派骨干教练参加。时任上海划船队总教练的程骏迪为他们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赛艇教材。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各自单位组织基层业余划船队,“雪球”越滚越大。当年8月,上海第一届全市划船锦标赛上,参赛单位达23家,运动员超200名,下水赛艇有80艘,超千张观赛票销售一空。到1958年,在上海划船俱乐部训练的业余队伍达到300多支,就算有200多条赛艇、1000多只桨还是不够用,只能分批下水训练。每到周末训练时,划船俱乐部总是人声鼎沸,岸上助威呐喊,水中百舸争流。

群众赛艇开展得有声有色,竞技场中的上海队也再创辉煌。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上海赛艇队将男子项目全部金牌收入囊中,并取得女子项目的一金两银。

“东方日内瓦”与五运“一日十金”

遗憾的是,随后“三年困难时期”与“文革”先后到来,上海的赛艇运动逃不过冲击,陷入沉寂。

终于,在1973年,上海的赛艇运动开始恢复。停滞已久的事业要捡起来,谈何容易。恢复后的上海划船俱乐部已没有原来的建筑可用,要沿江填土造地来建设运动员宿舍、船库和码头。

1975年,填土用的3000立方米石料运到了码头,却无人卸货,只能靠划船俱乐部自己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每块石头都有一百多斤重,搬卸的时候脚下还有其他石头绊着,每个人都跌跌撞撞累得眼冒金星。运动员们半天训练,半天搬石块,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让这些石料得以上岸,让自己的新“家”有了基础。

“文革”结束后经济秩序逐渐恢复,上海赛艇队日常训练的黄浦江与淀浦河上的船只越来越多,而他们要为1983年在本土举办的第五届全运会奋力备战。1978年开始,他们借用郊县河网地带的临时场地训练,其中一站在南汇大治河畔。那里风平浪静,毫无船只,对赛艇训练而言条件极佳,但四周荒凉,生活环境异常艰苦。

无疑,上海赛艇需要一处合适且稳定的训练场地,它最终落在了淀山湖畔。早在1958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将淀山湖打造成“东方日内瓦”的主张:淀山湖作为上海的旅游度假区,其中一块靠近水域的土地用作体育区域,设置赛艇、帆船、游泳等场地设施。

这样的设想直到五运会举办地确定为上海后,才有条件落实。当时,国内很多省市的赛艇比赛还是在自然水域或者水库开展,而在芦苇荡遍布的淀山湖畔建设水上运动场,还要符合现代化、举办国际赛事的标准,仅是筑堤用的石块就要超过10万立方米,挖泥造地需要土方70万立方米,加上船库、办公楼、指挥塔等建筑,工程量巨大,所需经费不菲。

上海市政府为水上运动场想办法挤出了建设经费,然而正式动工的时候,离五运会开幕只有18个月多一些的工期。筹建组由当年接管上海划船总会的祝益寿领导,他们早早住进了淀山湖畔的简易工棚。这样的环境当然不可能有食堂或餐厅,组员们只能过着如特种兵般的艰苦生活,饿了吃几口炒米粉,渴了喝几口凉白开,坚守在工地一线,检查督促进度。

在所有人的齐心努力下,水上运动场一期工程提前20天竣工。它是国内第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水上运动场。这座场地凝结的不仅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专业巧思。

上海水上运动场的主航道长2250米、宽150米,设计严格遵照国际标准,划分为6条赛艇水道或9条皮划艇水道。两岸河堤采用了凹凸状的斜坡表面,可以大幅消解船艇经过时造成的回浪。主航道南北两侧安放着浮动码头与发令台,西大堤内侧建起一片可容纳2000余人观赛的大型看台。指挥塔、船库、船坞等也一应俱全。

水上运动场的定位不仅是一流的国际比赛场地,更是上海赛艇队日常训练、生活与招待宾客之处。指挥塔北面四五百米的建筑群,为运动队构造了完整的生活圈。

激动和不可思议,这是上海水上运动场亮相时带给世人的感受。它的设计、布局和设施,即使放在4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

它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场地本身,更在于其见证了上海水上运动项目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时刻。

这第一段值得铭刻的历史,就是它建成后迎来的首场大赛:第五届全运会水上项目比赛。1983年9月28日,赛艇项目决赛日,上海赛艇队气势如虹,在上海水上运动场创造了一日连夺10枚金牌的壮举。了解上海赛艇的历史积淀和他们为此次赛事备战的努力之后,人们就能懂得奇迹背后的必然。

“一江一河”与再次“全民赛艇”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成为亚洲赛艇竞技领域的霸主,其中就有大量上海运动员为国争光。在更广阔的世界赛场,从1984年奥运会上拿到宝贵的一分,到1991年李斐成为首位夺得世锦赛冠军的上海选手,再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海选手张灵、陈云霞帮助中国队拿到冠军,来自申城的赛艇健儿一直是国家队的中坚力量。

在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副主任顾广溢看来,“竞技体育没有永远的王者,不确定性很多。欧美国家在赛艇上的实力非常强,我们与他们的竞争真的是在‘虎口拔牙’,挑战一直是巨大的”。他表示,上海队与国家队的配合,除了输送人才之外,还有保持和运动员之间的流畅沟通,对他们训练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及时了解,提供服务,当好竞技体育人的“店小二”。这也是上海赛艇多年来的优秀传统。

顾广溢说,上海赛艇、中国赛艇在近年来能打破欧美国家的长期垄断,走到世界之巅,这是几代人持续努力带来的结果。“不能说这样的成绩是必然的,只能说我们的付出有了回报。就犹如当年的中国女排一样,我们希望这种优势能够保持下去,把这面旗帜树起来。”

运动员在国际赛事获得好成绩,上海公众对赛艇的热情也在逐渐复苏。从2000年开始,多场陆上划船器赛事在上海举办,这种方式比在水中赛艇的门槛更低,却也能让人体验到赛艇的魅力,是推广赛艇的绝佳载体,培养了为数众多的赛艇爱好者。

高校队伍一直是赛艇运动的生力军,英国剑桥与牛津、美国耶鲁与哈佛之间的赛艇对抗赛持续了百余年,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上海全民赛艇之时,高校队伍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沪上名校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赛艇队,当年11月,在苏州河上进行了一场500米的对抗赛,让赛艇飞驰的景象时隔半个世纪重现于此。

这场比赛还有着特殊的背景。哺育上海人的苏州河,一度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严重污染。上海市政府自1998年开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期工程,至2001年时已见明显成效。这场比赛不仅是上海赛艇的重要时刻,更是上海城市水域变迁的见证。

之后,随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后续工程的开展、黄浦江与苏州河岸线的先后贯通开放,上海的“一江一河”为人民城市的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赛艇运动创造了绝佳的舞台。当人们能近距离拥抱的碧波荡漾的水域越来越多,欣赏和参与水上运动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

凭借强大的竞技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获得了2021年赛艇世锦赛的主办权。尽管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该届赛事最终未能举办,但上海很快成功申办2025年赛艇世锦赛,将这一顶尖赛事第一次带到中国。

同时,上海自有的品牌赛事“上海赛艇公开赛”于2021年在苏州河开桨,一年一度的“上艇”将持续点燃这座城市的飞舟热情。

“有了奥运冠军,有了‘上艇’和世锦赛这样的舞台,我们作为赛艇人感到非常自豪。”顾广溢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一名赛艇运动员时,常常要花许多工夫才能向其他人解释清楚什么是“赛艇”;如今,上海的公众对赛艇的认识和关注已经有了爆炸式的增长。

在他看来,赛艇是适合全年龄段人群的运动。他作为运动员参加国外比赛时,曾亲眼见到一名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一坐进赛艇里,立即就“如鱼得水”般焕发活力。“如果你能掌握正确的技术的话,作为爱好而言,它应该是最不容易受伤的运动之一。它除了力量和身体的协调外,更多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完美融合。”

从与赛艇结缘开始,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气魄,让上海拥抱这项来自欧美的运动;追求卓越、开明睿智的素养,让赛艇的舞台在申城越发精彩和广阔。人民城市的黄金水道上,赛艇必将一直点燃万众激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