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信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展览
第78版:艺术 2023-08-0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展览

吴林田

博纳尔笔下的女性形象。

艺术人执拗地和风车搏斗,大部分一生一无所获,我最为感动的是这种“无用”的劳作。

撰稿|吴林田

画家多画重要还是多看多学习重要?我倾向于后者。也有画友认为少看多画,否则会被各种思潮风格影响乱了阵脚。多看自乱说明定力还不够,作品自然也很难经得住推敲。真正的高手是看过世界的,闭门造的车虽说是辆车,肯定是动力不足的车吧。黄宾虹在自成体系之前临摹了大量宋元,过眼的古物不计其数,也看过傅雷家里的印象派大师的画集,各路营养终于化为容量巨大的自我。

上半年参与了好几个展览,自己的作品在不同空间的呈现所带来的反馈颇为受益。以前过于看重自己的作品,总想放在很牛的空间展,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失去的是作品传播的机会,画就是要让人看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不同的反馈,多么有意思啊。现在不太挑了,让作品接受不一样空间的检阅是接下来几年的任务。以前受邀请的展览去的也少,主要怕浪费时间,开幕式里老是打打招呼的熟面孔;如今则不然,真诚邀约的尽量能去则去,就算学习价值不大,也是一次接地气的机会,与画画的同道见见聊聊有啥不好?一年到头待在书斋画室闷画固然精神可嘉,可作品出现生动的时代气息必须沉到社会生活里去。艺术一定不是纯文献式的自嗨,有更新更替的创造才能影响后人。

上海是座伟大的城市,到处飘荡着文艺的气息,这是其他太过商业的城市无法比拟的。尤伦斯上海中心的《现代主义漫步》与浦东美术馆的《六百年之巨匠》这两个展值得一看。我们能看到毕加索晚年的未完成作品,大师都有超强的自证能力,他在临终之前还在强调未完成的意义,他说:没有所谓完成的画作,完成有着死亡与终结的意味。还有保罗克利大量的小画,他几乎没有大画,像日记一样,不断地画着,没完没了永不停驻,本人欣赏艺术家的这种自在状态。博纳尔是最为精彩的,旁边的梵高、库尔贝、毕沙罗甚至黯然失色。观赏本真的艺术,不要被名头大的带走,再出色的大师也有掉链子的时候。

展览是策展人的作品。然后由一个个艺术家的作品组合而成,上海正是有了这些充满激情、乐于奉献的文化人士才显得如此靓丽多彩。屠宁宁在久事美术馆策划的“局”艺术vs围棋国际邀请展开幕请来了聂卫平现场博弈,从全新的视角呈现艺术作品,她近年主导了一系列国际艺术交流展,创意纷呈。这些年还活跃着一位出色的九零后策划人,善于把国内年轻的艺术家整合起来,使城市的一些工商业空间顿时生动鲜活起来,他的名字叫南巢。展览对策划人的要求很高,需要整合协调平台资源、艺术家收藏家资源、媒体资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术本身。

不知何时起,沉浸式展览流行过一段时间,如今已多受诟病。所谓沉浸,没一幅原作,全是声光电,几乎都打着声名显赫的大师诸如毕加索、梵高、莫奈、塞尚们的幌子。艺术展览如果仅仅供网红打卡拍拍照是没有生命力的,生命力在哪里?必须是艺术本身啊。看印刷品和原作大相径庭,何况是电子屏幕?

我说过,每个圈子都是金字塔,塔尖的总是稀缺。不管大小,不管热闹还是孤寂,肯定是优质的发人深省的展览。拒绝从商业出发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艺术是,我想展览也是。艺术人执拗地和风车搏斗,大部分一生一无所获,我最为感动的是这种“无用”的劳作。艺术史不就是蔑视功利、超凡脱俗的一代代人玩出来的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