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马王堆汉墓帛画:贵妇辛追的升天之路
第36版:何以中华/本周博物 2024-04-29

马王堆汉墓帛画:贵妇辛追的升天之路

何映宇

从地下到人间再到天上,这幅帛画的寓意是引魂升天,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三界观念。

记者|何映宇

1972年4月的一个晚上,考古人员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的一号墓里,像寻找宝藏一样小心翼翼地挖掘着。

那天晚上,发掘人员还在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之际,又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专家王予予连说这幅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一时,大家都感到手足无措,有点无所适从。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这幅T形帛画,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帛画之中,描绘最为丰富和精彩的一件。这幅帛画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生动地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天上

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繐带。

T形帛画是一种招魂幡,在古代,招魂幡也叫铭旌,出殡时作“引路”用。祭祀仪式结束后,招魂幡会放在棺上一同下葬,上端裹着的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礼记·檀弓下》载:“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这种幡,长沙楚墓曾有出土。

这幅帛画的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这个人首蛇身像到底是个什么神怪?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大神烛龙,有人说是太一,有人说是羲和。由于人首蛇身神与伏羲女娲非常相似,包括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在内的很多专家都推测该神即为伏羲或女娲。但是伏羲、女娲在之前的考古发现中,从来都不是二者合二为一的,那么它是不是伏羲、女娲呢?似也不能轻易下结论。

画的右上部有内立金乌的太阳,它的下方是翼龙、扶桑和8个较小的红圆点,与古代十日神话接近;相对的左上部描绘了一女子飞翔仰身擎托一弯新月,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体现三界神(物)对墓主人的眷顾,应是墓主人魂归幽冥,平稳通往阴间的场景;人首蛇身像下方有骑兽怪物与悬铎,铎下并立对称的门状物,两豹攀腾其上,两人拱手对坐,描绘的是天门之景。

人间

帛画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妇人侧面像,其前有两人跪迎,后有3个侍女随从,根据服饰、发饰特点,并对照出土的女尸,可能是墓主人形象。

1972年,考古人员在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具不朽女尸,该女尸出土时外形保存完好,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富有弹性,关节尚可活动,眼睫毛、鼻毛尚存,手纹清晰,胃里甚至还有甜瓜的瓜籽。这具女尸便是马王堆汉墓1号的墓主辛追,生于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为了配合其超级贵妇的身份,她的棺椁周围四个边箱放置了千余件随葬品,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就是这幅彩绘T形帛画。

马王堆女尸出土后,医生就对其进行了解剖,在其食管、肠胃内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按病理推断,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50岁。所以拄杖缓行的妇人,年纪可能并不是很大,仅仅因为画面没有那么清晰,所以常被认为是个老妇人。

地下

帛画下段有两条穿璧相环的长龙,玉璧上下有对称的豹与人首鸟身像,玉璧系着张扬的帷幔和大块玉璜;玉璜之下是摆着鼎、壶和成叠耳杯的场面,两侧共有7人伫立,是为祭祀墓主而设的供筵。这个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羊状怪兽分布周围。

有学者认为,这位裸身力士就是传说中的海神“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庄子·大宗师》曰:“北海之神,名曰禺疆,灵龟为之使。”《山海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郝懿行笺疏:“《大荒东经》云: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即禺彊也,京、彊声相近。”

从地下到人间再到天上,这幅帛画的寓意是引魂升天,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三界观念。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后人的心愿。这幅帛画就起到了这样的功能。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出土震惊了学术界,考古学、美术史学、神话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对帛画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可是这幅帛画还是显得如此神秘,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吸引着更多人来到这个汉代的神秘世界探秘。

本周博物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4公里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

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墓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