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陪诊,路在何方?
第63版:社会 2024-04-29

陪诊,路在何方?

吴雪

下图: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自助机前,多数是年轻人。

上图:上海正在探索培训社区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规范的陪诊服务。

很多患者对陪诊员的能力将信将疑,下单前会反复确认屏幕后那个人是不是骗子或者黄牛。

记者|吴雪

“整天睡不好觉,忙得我焦头烂额。”上海居民傅女士向《新民周刊》诉苦。五个月前,父亲得了带状疱疹需要住院,由于老人年纪大,陪诊照护的问题便成了家里的难题。傅女士在一家国企工作,朝九晚五,不能频繁请假,她只能一再压缩自己吃饭睡觉的时间陪父亲看病,整个人身心疲惫。

有朋友向傅女士推荐了使用过的陪诊平台,她也上平台筛选了一些陪诊员,但最终没有下单。她说主要的原因是不放心。一方面,她无法判断陪诊员是不是专业;另一方面,后续万一出现纠纷,她不知道该找谁维权。

社区老人对生活照料、看病就医陪护需求旺盛,但子女工作忙碌,难以随叫随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陪诊这一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等,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陪病人看病的一切工作。目前市场上陪诊一次费用在200元—600元不等,价格不便宜,但也有不少人大胆尝试。

实际上,陪诊服务并非只是跑腿、带路那么简单。目前陪诊师这一职业的专业规范、收费未有统一标准,陪诊师上岗的成本、门槛较低,服务和质量参差不齐。

陪诊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做陪诊师是一种理想职业吗?《新民周刊》就此进行了采访。

供需双方都有顾虑

许新(化名)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毕业,业余时间兼职做陪诊。许新介绍,陪诊业务的客户主要是中老年人。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老年人就医配药需求旺盛,加上大医院看病流程比较复杂,自助设备老人也不太会用,陪同就医的需求很大。

许新的另一类客户是异地就医人群。“这些病人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在医院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还有害怕独自去医院、需要陪伴的独居年轻人,做全麻胃肠镜检查的病人,不愿与医生沟通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选择陪诊服务,抵抗一个人看病的“终极孤独”。

傅女士的父亲有配药、看诊、检查等陪诊需求,她曾向社区提出过,希望社区能够提供相关服务,社区觉得这个提议很好,但实施起来也有自身的担忧——老人病情多样,如果陪诊师不够专业,贸然开设陪诊服务,社区可能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责任。

与社区的担忧纠结一样,不少陪诊师对于是否接手复杂病情及高危的病人,也非常犹豫。

职业陪诊师小玉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很多篇接单陪诊的帖子,但每篇都强调了服务人群的限制范围:不接待患有高危疾病的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患者以及传染病患者。小玉说,限制服务人群,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因为她自身并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能力。

正在浙江某高校护理学就读大二年级的陈思思,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做陪诊。有一次,她小心翼翼地陪准妈妈去做B超,发现是两个宝宝后,她和对方都很激动。但同时她也有一些顾虑,“万一准妈妈在就医过程中滑倒受伤了,对方要追责时怎么办”。为了防控风险,有陪诊师制定了“风险告知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还为患者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为了避免陪诊变医托和黄牛,陪诊也不包含挂号服务。

有专业医学背景的许新说,如果遇到危重病人的陪诊,她的经验是提前与家属沟通好责任范围,保留好证据,避免陪诊当中可能会出现的责任风险,但遇到一些突发状况,也无法避免“被投诉”。

许新做兼职陪诊师刚满一年,感觉到目前大众对于陪诊师的认可度、接受度不算很高,甚至存在歧视和偏见。在病人家属的概念里,陪诊师的作用就是单纯的挂号、跑腿,拿报告。许新告诉《新民周刊》,陪诊师不仅要求专业性,还是一个有温度的职业。陪诊和护工、家政阿姨是两个概念,护工是针对病人的护理、照顾的需求,家政阿姨更多服务范围是家务,但陪诊是陪伴,充当的是“临时家人”的角色。比如,老年人理解能力差,需要反复解释,他们也会对自己的病情有担忧顾虑,会问:“我还能活几年?”许新都会耐心解释和安慰,提供情绪价值。

许新碰到一些提出奇葩需求的客户,曾经有一位孕妇在服务结束之后打电话问许新:“医生,你知道粉蓝是什么意思吗?”许新回复:“不知道。”客户说你去网上搜一搜。许新一头雾水,后来她才知道,对方原来是在隐晦地表达,想做胎儿性别鉴定。

还有些客户,直接问许新是否认识医院的医生,明确提出想要走“特殊通道”,插队看病,这样的要求被许拒绝后,许新遭到客户投诉。许新说,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客户对陪诊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存在偏差。

从消费者的视角看,陪诊是一个容易产生纠纷的服务。在陪诊师看来,由于目前对陪诊师的职责范围尚未有明确规定,如何规避风险是他们必做的功课之一。

陪诊师资质认定尚未明确

陪诊服务供需的“信息不对称”是目前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一方面,社会对陪诊服务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陪诊是什么,更不知道去哪里找正规陪诊师;另一方面,由于平台限流等因素,陪诊师难以向公众传播信息,只能被动等待。

陪诊师目前还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正式职业,也没有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记者能搜索到的规范只有今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发布的《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团体标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人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帖,都可能自称“陪诊师”,甚至有人把陪诊比作“看病搭子”,还贴上“轻松”“低门槛”“低成本”等标签。

那么,陪诊到底需要怎样的能力?成为陪诊师,到底需不需要考试?金仲凯在长馨养老院工作,一直做助老服务,去年年底,他参加了上海开放大学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今年1月13日获得了“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

持证上岗后,金仲凯在陪诊一些因突发状况就医老人时,有了底气。“五年来,我至少签过50个病危通知书。以前可能要多方核实身份,现在遇到签字的情况,直接亮证了。”

今年4月19日,上海开放大学今年首轮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班开班,由长宁、虹口、杨浦等区的民政部门推荐的约100名学员参加培训。这项培训主要面向社区从事为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目前暂时不面向市场招生,是公益免费的培训形式。

由于尚未出现全行业认可的统一考试,目前市面上关于陪诊师资格证书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一家机构表示,只要花费900元,就可以完成培训和考试,100%获得这张证书。这家机构客服介绍,考试的题目大多是从题库中抽取的,线上完成,目前还未有学员拿不到证书的情况。

一些希望获得证书的陪诊从业者发现,市场上很多号称提供培训的机构,更多是卖课赚钱,不能保证培训质量。还有一些机构干脆就是为了通过陪诊师向陪诊客户推销保健品。

陪诊产业目前另一个显著问题,是服务项目、价格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许新说,她接单服务的陪诊项目均价为一次200元—300元,一些保险平台提供的陪诊服务价格贵一些。在陪诊市场上,有机构将高端陪诊价格标至2980元/天,也有个人陪诊师表示,200元可以提供半天的陪诊服务,一旦服务时长、服务范畴超出,就要额外加钱。

异地求医的患者李先生表示,他曾在社交平台上购买过陪诊服务,一开始谈好价格是399元,谁知在他付费并将病历寄出后,对方告知他,如果帮他领取快递,需要另行收费,接送、解读报告等,费用也属于额外收取。因为李先生前期已经付了费用,为了确保前期投入不浪费,他只能按照陪诊师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加钱,以保障服务顺利进行。

陪诊行业亟待规范

目前陪诊行业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陪诊员与患者之间尚未形成很好的供需对接,很多患者对陪诊员的能力将信将疑,下单前会反复确认屏幕后那个人是不是骗子或者黄牛。

淘宝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22年里就有2.6万人次通过淘宝搜索“陪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至少有超过500家店铺提供陪诊服务,有些店铺月销量显示多达上千单。

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部部长王松华表示,现在陪诊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现象,有些所谓的陪诊员打着“陪诊”的旗号,实际上是做着医托的勾当。

医疗机构对陪诊行业的发展并没有那么热情。上海某三甲专科医院的门诊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院方希望家属陪同患者就诊,或者是值得信赖的监护人陪同就诊。“就目前来说,陪诊还处在一个模糊地带,也可能扰乱医疗秩序,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陪诊是不是会变成医托?是不是会泄露患者隐私?大量陪诊员涌入医院开展商业行为,有可能打破公平就医的模式,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青年副研究员王雪辉则表示,陪诊师优化了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但要想服务特殊人群就医,单凭市场力量远远不够。他建议,基层组织整合各类资源,推出针对社区老年人的陪诊服务。

傅女士希望社区或街道出面破局,提高陪诊供需双方的信任度。目前,浙江、上海等地已经开始探索社区陪诊服务。2023年8月,上海市长宁区老年基金会联合爱心企业“上海百之善科技有限公司”在虹桥街道试点了“金色暖流”就医陪诊爱心公益项目。

长白新村街道是上海市杨浦区高龄老人集中的社区,陪诊需求相当迫切。长馨养老院院长蔡惠英表示,平时社区对辖区内老人情况排摸很清楚,大家对社区信任度很高,社区提供陪诊服务做起来也更容易。目前长白新村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经有6名持证陪诊师开始试点陪诊服务。“目前对养老院内的老人试点开展陪诊服务,将逐渐向社区内的老人开放。”蔡惠英说。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余锋说,目前陪诊员提供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尚未标准化,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提供陪诊服务的头部企业等共同来制定一些基础性、可供执行的标准,同时对现在良莠不齐的陪诊服务进行正向引导与监管。

上海开放大学目前正在联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起草《陪诊师从业技能标准》和《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争取年内向社会公布。这两份标准和规范分别对陪诊师的准入条件、基本素养、专业培训、服务项目提出了细化要求。例如,陪诊师的服务必须包含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规范性的操作要领,缺少了任何一项,雇主都可以主张权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