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何为“尚意”?即注重文采风流和抒情性,强调神机妙合、信手拈来,还不乏几分“得意忘形”。
撰稿|喻军
历代的书法“时尚”是不同的,有人总结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和清代尚质。个人以为“尚法”到“尚意”的转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风格转变。
唐代的书法,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楷书家唐朝就出了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加上虞世南和褚遂良,都属“尚法”的书家典型。书法到了唐朝,需要一套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审美体系。当时奉诏立碑勒石之风很盛,书体自然要偏向端穆方正一路,以上几大楷书家,即可称法度严谨的“理性派”。他们一方面作为六朝法脉的赓续者;另一方面又属唐人气象的创设者。然唐代书法的特别在于,除真书外,还有狂草一路的“自由派”。如张旭喜欢在大醉后当众作书,是李白之外唐代又一艺术与酒神共舞的范例。还有“张颠素狂”的怀素,乃与张旭并立的又一座狂草高峰。关于他,有“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等记载。
一“工”一“狂”两种书风,在唐代都达到了上乘境界,实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沈博大章、绚烂礼花。可对宋朝文人而言,虽可沾几分唐朝余润,却也是一件天大的麻烦事,若亦步亦趋,便无个性面目可言,故才有“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之说。欧阳修也曾不无悲观地叹喟:“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况且宋人的弱势不仅书法这一项,诗文、绘画亦如是。但英英如云、品味极高的宋人,自然不甘于“缴械投降”,他们另辟蹊径,愣是走出一条既非理性派又非自由派的创作新路。就书法层面而言,虽然他们也临唐帖,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长得像你”,而是通过掌握你的“路数”,从而更好地超越你。
宋代的名帖,大多求意而不拘法,体现为兴之所至的散漫状态和文稿、札记、手卷之类的书写形式。书艺的风神,也展现为平淡恬静和颇发幽情,至于规矩、法度、门户等并非全然不顾,而是不以此为枷锁,要的就是“而今跨步从头越”和充分展示真我的性情。何为“尚意”?即注重文采风流和抒情性,强调神机妙合、信手拈来,还不乏几分“得意忘形”。
在欣赏宋人的书法中有一种直感,即学养深、文气浓、禅意足,在历代书家中都属佼佼之流。比之唐楷的森严,宋人的笔墨显然灵动了许多;比之唐草的狂放,宋人的意态却又内敛了不少。同时在理论创识上,宋人也是气象峥嵘,不遑多让。苏轼曾引述张融之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还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可见宋人所追求的,不是庄严浩大,不是高头讲章,而是个性自由,平淡天真。
宋人的多才多艺和综合素养,也为“尚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宋朝的艺术家中,几无专门从事一种艺术门类者,他们往往身兼朝廷官员、书法家、画家、词人、诗人、散文家等多重角色,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的多能体现。在他们眼里,写毛笔字不过是“小道”或“小技”,把字写好是读书人的本分,读书、写诗、填词、禅修才是士人应具的修养,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