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可新圆梦  不讳寒门亦有范
第A05版:2022北京冬奥会特刊 2022-02-07

可新圆梦 不讳寒门亦有范

薛思佳

中国队选手范可新(左)在比赛中

中国队选手范可新(左)与队友曲春雨在比赛后庆祝

范可新又落泪了,只是这一次不同于四年前平昌时的不甘和遗憾,她的泪水中饱含喜悦、激动以及释怀。作为奥运“三朝元老”,范可新和曲春雨、任子威、武大靖一同合作,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团体接力决赛中成功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北京冬奥会首金,同时也是她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枚奥运金牌。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薛思佳

险些因病离开冰场

“我等了这块金牌等了12年,我觉得我等这块金牌太长时间了。”赛后接受采访时,范可新情难自已,泣不成声,但混合团体接力决赛的这枚金牌让所有等待都如此值得,“我们每天训练都是拼的状态,大家每天下冰的时候嗓子都是带血的,在那一刻我感觉一切都值得,我们做到了。”

199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的范可新,家里条件并不富裕。小时候,她和父母一起居住在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铁皮房,靠父亲一手修鞋的功夫勉强维持生计。在邻居阿姨的建议下,从小懂事、听话的范可新第一次踏上了短道速滑的训练场。凭借着不错的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被七台河市业余体校的马庆忠教练一眼相中。值得一提的是,马庆忠还是奥运冠军王闬的启蒙教练。

从此,范可新每天凌晨4点起床训练,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天气里,穿着150块钱买的二手冰刀鞋在训练场上滑行,累到回家倒头就睡是常有的事,但这些日子她都熬了过来,“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奥运梦想,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练好了,才有可能去哈尔滨,才有可能进省队。”超乎常人的训练和坚持,让范可新逐渐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2004年,年仅11岁的范可新就在全国小学生短道速滑比赛中获得了500米、1000米、技术滑等多项第一名。

看似职业生涯一帆风顺的范可新,却在2008年遭遇变故。在全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上,被教练们寄予厚望的范可新一无所获。备战时间,范可新经常会感到头晕和无力,但争强好胜的她没有和任何人谈及此事,咬牙坚持训练、参加比赛,直到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她患上了严重的青春期缺铁性贫血,被医生要求立即停止训练,而这与她长期营养不良以及超负荷大运动量训练有关。幸运的是,经过药物治疗以及食补,范可新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并且在2009年入选国家青年队。

放出心里的狮子 豁出去才能成功

2010年,刚满17岁的范可新被正式召入中国国家队。成为国家队的一员后,有一股子不服输劲头的范可新,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刻苦的训练,进步迅速。2011年英国谢菲尔德短道速滑世锦赛,范可新在女子500米项目的资格赛、预赛、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五枪全部获得第一名,加冕世锦赛冠军,一战成名。2012年,范可新又在上海举办的世锦赛女子500米项目上卫冕成功,而在2015、2016、2017连续三年,范可新在世锦赛女子500米项目中实现”三连冠”,完成了五冠王的霸业,一时间风头无二,被中国冰迷冠以“小王闬”的称号。

世锦赛连番夺魁,但一枚奥运金牌却让范可新足足等了12年。2014年索契冬奥会,第一次踏上奥运赛场的范可新在500米半决赛中意外摔倒,最终以一枚1000米银牌收官。2018年的平昌奥运会,已经成为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领军人物的范可新被外界寄予厚望,但她却接二连三地陷入犯规困扰。在女子500米半决赛中,范可新因为犯规被判成绩无效,而随后进行的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范可新因为在交接的时候和对手产生身体接触再次被处罚犯规,“这两天……每天睡觉时都在想路线,我也尽全力去滑了,但就是结束了。感觉对不起大家,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我没有完成好最后一棒。”

如果说范可新在2014年的索契留下的是遗憾,那她在2018年的平昌留下更多的是不甘,“那会儿是天天哭,睡不着觉。我记得有一天没比赛,凌晨2点半的时候,我就站在房间里看外面的五环标志,觉得自己的奥运会就这样结束了。”事后回忆起那段往事,范可新依然眼圈泛泪,她坦言自己甚至一度萌生过退役的想法,“世锦赛拿了五次冠军,但两届奥运会都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成绩。平昌冬奥会对我来说肯定是一个打击,毕竟运动员拼了四年,就是为了这一刻。”

范可新的挣扎,时任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的李琰都看在眼里,相较于技术环节,她更在意运动员的心理层面,“范可新所有比赛都是奔着冠军去的,第二名她都不要的,所以她比赛容易出现失误。我始终觉得她心里那头狮子没有放出来,只有豁出去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沉淀了一段时间之后,范可新选择了继续坚持,虽然29岁的她已经过了自己最巅峰的状态,但为了未曾实现的梦想,她愿意再拼一次,“我觉得参加北京冬奥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都更大。我不应该放弃,金牌就在我的前面,我就是往前冲。”重新回到冰场的范可新希望自己可以找回17岁时比赛的心态,抛除杂念,拼字当头,“我希望等我站在北京冬奥赛场的那天,可以把所有的能量都爆发出来,拿冠军。”范可新说到做到。

赛后致谢偶像

在中国短道速滑队此次出战混合团体接力的五人中,范可新是年龄最大的一位选手。与武大靖同为“三朝元老”的她,在决赛中担任第一棒,承担起了起跑的重任,“我只是做好我自己,每一名队友都在努力做好他们自己那一棒。”事实上,范可新险些错过了“圆梦”的机会。在混合团体接力半决赛上,教练组出于体能方面的考量,让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张雨婷顶替她出场,最终惊险进入决赛,“其实判罚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依然相信团队。没有出场我也时刻准备着。”

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范可新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经历三届奥运会,她的奥运奖牌终于变成了金色,“等了12年,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我在国家队12年了,感谢所有队友陪伴我,感谢教练、队友支持我。”

作为与范可新师出同门的师姐,奥运冠军王闬第一时间向其表示了祝贺,“范可新终于圆梦了”。自踏上短道速滑的职业道路之后,范可新沿着王闬的足迹,从七台河到哈尔滨,从哈尔滨到北京,努力向师姐看齐,“我希望能向我的偶像王闬学习,学习她各个方面,可以站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可以为了团队荣誉而去努力奋战。她就是一个标杆,我想像她那样在赛场上起跑以后所有人都追不上,我也想要她那样的霸气。”圆梦之际,范可新也不忘向王闬表示感谢,“我觉得要先感谢闬姐,这块金牌也是一种传承,我不希望这一棒自己没能接上,也希望有更多小孩能接上我这一棒。未来只要我还滑得动,我还会在国家队,在短道速滑这个项目上努力。”

准备“冬奥金牌柜” 回家奖励“地三鲜”

儿行千里母担忧。冬奥会备战期间,范可新的父母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女儿。比赛当天,两人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看到女儿夺冠,范可新母亲聂桂玲激动地说道:“太高兴了,没白努力这些年,为中国争光了。接下来还有500米,3000米,一定为中国争光,顺顺利利比好冬奥会,站在家门口的最高领奖台上。我姑娘终于圆了冬奥的梦,她的成绩圆满啦!”聂桂玲兴奋地表示女儿这些年没白努力,并且为她的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她坚持到现在,就是她的一个信念:我一定要为中国争光!”

在全家人欢呼之际,范可新的爸爸范士忠却偷偷背过身,擦了擦满溢泪水的双眼,“今天终于圆了梦!我女儿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这是喜悦的眼泪。”据范士忠透露,女儿从小就懂得心疼父母,总是说不能让父母白付出那么多,还把自己的工资卡给了母亲,为的就是改变一下家庭条件。

在范可新的房间,妈妈聂桂玲早早准备了一个“冬奥金牌柜”。“这块儿的位置就是给我们女儿留着的,马到成功!”聂桂玲表示现在就盼着孩子比完赛,赶紧回到自己身边,“等她回来,给女儿做地三鲜,这是她的最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