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体会上海味道  点燃无限激情
第A09版:2022北京冬奥会特刊 2022-02-07

体会上海味道 点燃无限激情

李一平

最后一棒火炬手赵嘉文和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左)

“冰雪五环”

“构建一朵雪花”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面庞洋溢着同样的笑容、炫酷的高科技特效为世人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喷涌而出的烟花将开幕式推向了高潮……最后一棒火炬手赵嘉文来自上海体育学院2021级体育教育训练专业,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创始人杨扬,“冰雪五环”和“雪花”的设计师,这些上海元素同样闪耀在冬奥开幕式现场,为本届冬奥盛会贡献力量。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上体小将点燃圣火

2月4日夜,“鸟巢”内,中国“00后”冰雪运动选手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共同高举火炬,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后一棒火炬手。他们的身后,象征着91个参赛代表团团结、汇聚的雪花台散发出耀眼光芒。

在全场观众注目下,两位年轻运动员一起将手持的“飞扬”火炬嵌入雪花台。随后,雪花台缓缓旋转上升,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

与因为现实版“滑雪吧,爸爸”而被不少冰雪爱好者熟知的迪妮格尔相比,赵嘉文的名字,在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前并不被许多人熟知,即便当晚登上“鸟巢”的最中央后,北京新闻中心内,还有不少人在询问有关他的资料。

这位22岁小伙子来自山西,目前是上海体育学院2021级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本科学生。

2021年11月26日,俄罗斯下塔吉尔举行的国际雪联北欧两项洲际杯比赛中,赵嘉文在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越野滑雪项目中位居第22名。他也就此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这是中国队史上首次获得冬奥会北欧两项参赛资格。

北欧两项的组成包括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练这个项目的选手,最忌讳“偏科”。可不论赵嘉文还是其他北欧两项国家集训队的队员,在2018年刚入队时却普遍存在“越野滑雪有基础,跳台滑雪不靠谱”的问题。为了弥补短板,只要不下雨,赵嘉文每天清晨便会到场地或风洞进行跳台滑雪的专项训练。他不仅常规训练保质保量地完成,还经常自主加练,别人练两个小时,赵嘉文就练三个小时。教练团队担心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膝盖、肩膀、背部……赵嘉文这些年遭遇过的伤病不在少数。

付出总有回报,去年11月,凭借在国际雪联北欧两项洲际杯俄罗斯下塔吉尔站上斩获的第22名,赵嘉文拿到了直通北京冬奥会的门票,有了在主场一展身手的机会。

赵嘉文作为主火炬手出现在世界面前,点燃最后极具浪漫的火炬。那份激动的心情,他难以忘怀,他在朋友圈中动情地表示:“感谢祖国赋予我这神圣的一刻,让我点燃了主火炬。我一定会谨记身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力争在赛场上彰显出中国运动员刻苦顽强的意志力,争取能突破自己的最佳成绩。”

2月9日,赵嘉文将踏上雪场,实现中国北欧两项的冬奥首秀,用努力印证自己的奥运梦想。

事实上,除了赵嘉文之外,上海体育学院的另一位学子应清也入选了中国雪车队冬奥名单,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雪车赛事。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介绍,由于两名选手作为冬奥参赛队员,常年在国家队集训,为了让他们能跟上学校的授课进度,也做了不少后勤保障工作。“比如我们特别为他们安排了辅导员、教学秘书,保障他们能按时完成网上课程的学习,有必要的话还会安排补课。”

同时,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双一流的体育院校,学校还有100多人参与了冬奥会的各个不同运动项目的科技助力奥运工作,其中包括有17项科技部的“科技冬奥”的专项课题。

虽然地处上海这座传统的南方城市,上海体育学院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冰雪运动发展。近年来,学校也在大力开展冰雪运动人才的培养,而赵嘉文和应清的入学也是其中的一次尝试。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冰上人才从上海体育学院走出。

冬奥开幕式上的“上海细节”

在冬奥开幕式上,不仅火炬手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其实开幕式上的《冰雪五环》《构建一朵雪花》与被点燃的火炬都蕴含着“上海力量”。

据了解,《冰雪五环》《构建一朵雪花》这两个环节的创意和制作,是由嘉定南翔核子章鱼工作室的青年设计师团队完成的。

“我们平时主要做CG动画,所以一开始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和另一家视效公司黑弓一起合作,完成《冰雪五环》这个环节。”团队负责人、青年视效导演黄晨介绍,《冰雪五环》运用激光+数字特效+实体机械装置+动画影像相结合的手段,以中国传统水墨和书法为基础,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制作风格化的山水图像。

去年8月份,黄晨团队又接到任务,全权负责《构建一朵雪花》的制作,当时距离10月的预演汇报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非常紧迫。“它最大的难度在于,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要变换多个场景与内容,视效要与演员走位、道具运用、音乐节奏等多个环节完美配合,达到虚与实无缝衔接的唯美效果。”黄晨将创作过程娓娓道来,“这个环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团结’为核心理念,天空中伴有AR雪花同步下落汇聚。手持各国导视牌的舞蹈演员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汇聚构建,虚拟雪花在地球的映衬下,象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雪花遨游天际,最终飞回地面中心,在万众瞩目下,缓缓升起。刚开始设定的时间是1分钟,后来经过不断的优化更新,最终确立下了如今5分零5秒的呈现。”

而在这5分零5秒的背后,是400多张提案效果图、15284帧画面,以及无数次的现场演练。据黄晨介绍,这次使用LED屏光的地坪是157米*77米大小的,而立着的那块屏幕的高度更是有20层楼高,相当于7个IMAX拼在一起。如此巨大的面积,对精度的考验也很大——为达到全球顶尖的16K水准视效画质,黄晨团队一帧一帧地去检查,确保画面的正确性和色彩的统一性,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北京冬奥火炬“飞扬”因动感和活力外形让世人惊叹。火炬呈现出“轻、固、美”的特点得益于其外壳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而这是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的参与研发并攻克了一系列难题。

除了采用氢作为燃料外,“飞扬”的一大技术亮点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

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北京冬奥会火炬由火炬外壳和燃烧装置组成,其中,火炬外壳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而成,呈现出了“轻、固、美”的特点。

据悉,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协同努力,攻克了一系列难题,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实现了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也对此次火炬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这次火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完美展现。不仅体现了“双奥之城”的特点,而且展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