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遗失公告 广告 广告 新书推荐 以阅读为灯 照亮乡村留守儿童心灵荒原
第04版:小楼书香 2023-04-26

以阅读为灯 照亮乡村留守儿童心灵荒原

王翠与《儿童成长与阶层流动——留守儿童成长的异化与回归》 田蕊

带乡村留守儿童进大学校园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7年前,同样的暮春时节,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翠老师在徐州的村镇发起了留守儿童读书会。7年来,王翠以极大的热情与决心,坚持和孩子们分享阅读。在读书会过程中,王翠通过对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及儿童家庭的观察、访谈,记录大量真实案例。她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版了研究成果——《儿童成长与阶层流动——留守儿童成长的异化与回归》一书,希望为破解留守儿童成长之困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乡村走出 又“回望”乡村

谈及开办留守儿童读书会的初衷,王翠表示既是机缘巧合,也是自己“内心的呼唤”。

读博期间“久困书房”的苦闷,让王翠急于去“看看世界”,通过读书走出乡村的她,想回头去了解村里孩子当下真实的境遇,恰好在她参加的公益行动中,王翠探望了一个父亲去世、母亲脑瘫的困境家庭儿童。“那位母亲不能讲话,将捐赠的食品、衣物、自行车等物资一一推拒,却唯独留下书本。”这个场景让她非常感慨,也由此开始考虑,能否通过书籍给乡村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提供一些精神养分。

2016年,王翠启动了读书会,然而让留守儿童爱上阅读并非易事。“首场读书会来了四十多个孩子,第二场就只有三四个人了,村支书挨家去喊也不来——家长觉得只有读学校那种书、考试出好成绩才叫‘读书’。”王翠有些无奈,但她仍然坚信,“只要在孩子心里埋下种子,用耐心慢慢浇灌,总能开出花来。”于是,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参与读书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最后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现在,只要公布读书会的日期,当天一大早,孩子们就会在学校门口等我们。他们愿意阅读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也加入了王翠的读书会,形成一个“城市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共同体,王翠给它命名“‘1+1’关爱留守儿童读书会”,在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同时,也培养城市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

用阅读擦亮精神底色

对乡村的留守儿童而言,读书究竟意味着什么?王翠给出她的答案:“擦亮一个孩子的精神底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充盈,乡村场域特点也发生变化。“10后”的乡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不再缺乏,但在情感上的“陪伴缺失”却更为明显。“父母的缺位使情感链接缺失,于是这些孩子很敏感,对周围的世界也没有安全感。”

那么,留守儿童缺失的情感链接应如何来重新搭建?由谁来搭建?王翠选择求助于书籍。

“通过阅读,与人类最好的精神对话,用美好的思想养料来滋润他们,能让他们的精神充盈起来,让心灵的缺失得到另一种弥补。”给这些孩子的精神擦亮底色,使他们的心灵有栖息之所,在王翠看来,这就是阅读的意义。

除了弥补情感缺失,王翠认为,要激发留守儿童的改变,关键在于童年期儿童力量的成长,阅读恰恰能给孩子们提供一种向上的激励。王翠谈到她和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一本书——《布鲁克林有棵树》,书中讲述了生活在贫民区的女孩弗兰西从出生到16岁的故事。生活的贫困给主人公带来了诸多艰辛与无奈,弗兰西却靠着勤奋自学进入大学,最终成为一名剧作家。而每逢读书会的日子,在路边翘首以盼的那几个孩子,总让王翠想起弗兰西。“有一个小姑娘,他家有6个孩子。每次读书会她都带着弟妹5人齐刷刷坐进教室,最小那个还被她抱在怀里,从没缺席过。”

然而,智能手机对乡村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的渗透,在王翠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加剧了乡村留守儿童的异化。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即时感官刺激,使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沉湎其中。”父母的缺席,加上祖辈对手机的陌生,又使乡村留守儿童缺少正确引导和时间约束,导致视力下降、睡眠不足,也让孩子失去从学习、阅读等长周期任务中获取延迟满足的耐心,变得浮躁。

于是,王翠坚持引导留守儿童用纸本阅读,尽管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学生随校区搬至远处,王翠就说服上初二的女儿克服交通上的不便,一同去做志愿者;远离城区且读书点之间相距遥远,就自己开车在两个镇之间奔波;申请到的项目基金微薄,便自掏腰包并组织志愿家庭捐书;缺乏教育协同组织,便身担组织重担,连接村委、村妇联、学校、家长与志愿者。迄今,王翠与志愿者们已捐赠了五千多本书,帮助了近千名留守儿童。

写作中的学术、爱与真诚

“耗费7年时光实践,却一直没有学术产出,我有的时候也是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王翠笑称。但她并不在意,“学术成果的考量是有必要的,但我觉得,学者不能完全依赖这种单一的考量。我更关注自己做的研究如何在人群中产生影响,如何惠及更多普通人。”王翠认为,她组织公益读书会,“初衷就不只是个学术问题,而是做了教育实践。”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王翠不仅带孩子们读书,也用这份真诚与爱和孩子、家长、老师交流,她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深处的群体性问题,看到的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某种破裂的东西”,社会责任感也让她觉得有必要呈现这些问题,让更多人关注,以促成社会系统性地将这些问题解决。

2022年,王翠研究专著付梓出版,书中基于读书活动积累的海量案例呈现了当下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时,她运用扎实的理论分析,思考留守儿童如何实现阶层流动、实现身份转变,探讨如何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帮扶,让留守儿童平等享受现代化教育,通过“精神扶贫”激发他们的驱动力,并建议可以从帮助母亲返乡、重视儿童阅读、建立多元关系等方面着手。

王翠也表示,自己的著作“尚未达到创造理论的高度,只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但事实上,它兼具了学术著作的理论逻辑与作者在做学术中所呈现的真诚与爱。正如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何双秋老师对本书的评价:“打动我的不仅是被准确归纳概括并深描的某一个体及现象,还有王翠老师展现出来的长期对教育理论及乡村文化系统深入的研究及思考,既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不断发现既有研究的短板并力图做出改善。会写逻辑严密理论高深文章的学者很多,但如此饱含真诚与爱的,却不多见。” 田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