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在这里看世界 红双喜首次赞助国外残疾人运动项目 浦江西岸再添一道人文景观
第18版:文体新闻 2019-11-06

浦江西岸再添一道人文景观

——后天将向公众开放的西岸美术馆先睹记

西岸美术馆外景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展厅一角

在宽阔的徐汇滨江绿化带的最北端,龙耀路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展厅呈三角形排布的西岸美术馆包裹着如玉石般的玻璃外墙,斑斓的日光由此被带入了建筑;在夜间,绚丽的灯光也会从这里向外扩散。西岸美术馆将于后天起正式向公众敞开,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公众不仅可以前往展厅欣赏作品,美术馆其他空间如书店、咖啡馆、餐厅、酒吧等也将同时开放。这也意味着“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开始,开馆的两场展览为常设展《时间的形态》和特展《观察》。今天上午,记者得以先行进入美术馆,一窥究竟。

欣赏风景

西岸美术馆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建筑事务所担纲建筑设计,历时三年建造完成,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三个主要建筑均为17米高,分别由上层和下层组成。上层为通过顶部采光的展览空间,下层空间的功能更为多样,包含多功能厅、盒子和智造展厅——工作室、游乐场、儿童工作坊。这些半地下空间,利用侧高窗采光。咖啡厅位于滨江侧首层,从咖啡厅的落地窗向外望去,黄浦江对岸的建筑由简洁的线条构成了极具现代感的天际线,景观极佳。美术馆修长的造型将更多的江景带给参观者,同时也为二层入口创造了一个宽敞的露台。

在东西两侧,屋顶都由巨大的锥形柱支撑。在每一个旋转排布的展厅外端,布置了巨大的透明玻璃窗,为参观者提供公园、黄浦江和城市风光的全景。三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呈风车型旋转排布,通过中央的双层通高门厅联系,这样的布局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

感受生活

西岸美术馆分设两个入口,参观者不仅可以选择从龙腾大道正门口进入美术馆,也可沿着西岸滨江步道走上美术馆外部的开放式台阶,踏级而上或向下进入美术馆的不同区域。贯通龙腾大道与滨江步道的这一设计,也恰好连接起美术馆内部与户外滨江,营造共享功能空间,形成鼓励交流和体验的开放式参观动线。

从开馆之日起,西岸美术馆推出为期两周的开幕季活动,带来放映、表演、论坛、工作坊、儿童活动等60场公共文化艺术项目。无论从空间设计还是运营的层面,西岸美术馆都希望成为一个“亲民的文化服务者”。西岸美术馆坐落在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的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是构建区域乃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平台,旨在打造一个社区性的、有温度的跨学科文化中心,不断拉近公众与文化艺术的距离,并成为公众眼中最好的“第三场所”。

观看展览

西岸美术馆馆长李忠辉表示,未来西岸美术馆将作为国际级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与载体,以公共性和国际性为原点,依托徐汇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近年来西岸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基础,致力于突破美术馆的固有范畴和传统边界,邀请更多元的人群参与现当代艺术的文化体验。

西岸美术馆将借助蓬皮杜中心的丰富馆藏,系统性地为公众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西岸美术馆将在未来五年内呈现3个为期一年半的常设展和约10个为期半年的特展,由西岸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共同策划。

西岸美术馆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汇集了来自蓬皮杜中心的百余件重磅作品,以20世纪和21世纪作品为主线,向公众介绍蓬皮杜中心在艺术收藏方面的定位与历史,展示藏品与欧洲及整个西方社会的重要渊源。展览共分11个章节,展出包括约瑟夫·博伊斯、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蔡国强、马塞尔·杜尚、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胡安·米罗、白发一雄、赵无极等在内的近百位世界顶尖艺术家作品。同期进行的首个特展“观察”以跨学科讨论方式,聚焦新媒体艺术发展。展示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的16件创作于1972年至2017年期间的作品,并特别关注中国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领域的贡献和思考。参展艺术家包括彼得·坎普斯、克劳德·克洛斯基、崔岫闻、池田亮司、张培力等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蓬皮杜中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出色的新媒体艺术馆藏。

伫立于8500米长滨江带上的西岸美术馆,远眺滨江步行空间,它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相连,占地逾9平方公里的原工业区已然成为一个新兴文化区。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