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
翻开南堡镇的历史,犹如翻开了一部厚重的线装书,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据《崇明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为防御海寇的侵扰,当时的崇明知县筑堡城一座。明末,因居民日增,商贸繁荣,形成集镇,称作堡城镇,简称堡镇。
秋日的故乡,秋意盎然,稻谷飘香。我踏上这条石板路被踩得溜滑、旧房子斑驳外墙爬满青苔的老街,情不自禁地勾起我对这条老街往事的深深感怀。在它曾经繁荣而沧桑的怀抱里,生长着我的故乡,蕴藏着我的童年。
南堡镇的历史街巷,融汇着建筑、历史、宗教、民俗等丰富文化。过去,崇明岛上有桥(桥镇)、庙(庙镇)、堡(堡镇)、浜(浜镇)之说,意在这4个镇算是岛上的大镇。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南堡镇老街,又名正大街,位于崇明中部偏东南沿,临近堡镇码头,水陆交通便利。因为临江,南堡镇显得通透和灵气,堡镇港晚潮裹挟而来的海潮味,整条街巷都能闻到。南堡镇连接横引河北的沿公路集镇为北堡镇。据资料记载,南堡镇老街有多处历史保护建筑,位于正大街122号建于1923年的著名爱国商人杜少如宅,是镇上建造最早的西式建筑;正大街116号是原崇明第一家私人创办的大同银行旧址;光明街73号有一座由清朝末代状元张謇于丙辰年(1916年)之夏题写“五福骈臻”的牌楼;正大街148号,有一座高氏节孝牌坊。镇上有百年以上的古宅5处,20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3处。
走进老街,宛如走进了一幅民俗风情画,仿佛时间已经凝固,恍若人就在片刻之中迷失在一段段历史的烟云之中。这里一派宁静,质朴伴有些许破败。老街两侧处处是斑驳的青砖灰瓦、零乱的砖石铺道和布满岁月风尘的街面店铺以及居家住户,让人领略历史的沧桑。
当年的南堡镇,是崇明岛东部地区工商业主要集镇。记忆中的南堡镇老街极具江南古镇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气息。整条街南北走向,无高大建筑,除了几座两层小楼外,全是青砖灰瓦的平房,均为对面屋。街面只有几米宽,街道不长,从南到北不过数百米,街道有点弯曲,街道两边还有几条很短的横街,无不演绎着老街独有的古朴风情。然而,老街却有着形形色色的商铺,杂货店鳞次栉比,经营着人们日常需要的油、盐、酱、醋、猪肉、豆腐、布匹、染料、竹木用具等,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门面装饰风格多样,折射出商人追求财运亨通的心理;小吃店、点心店、茶食店、汤团店、茶馆店、老虎灶等,热气腾腾,满街飘香。
那时的清晨,满街清薄的雾气和生煤球炉的白浓浓烟味扑面而来,烟味中还混合着饭菜的香味,以及早点小铺刚出炉的大饼和油条的香味,有时还会听到洗涮马桶的刷刷声……此时,从乡下来的菜农挑着水淋淋、娇滴滴,带着露水的蔬菜、瓜果,怀揣着卖个好价钱的期盼,边走边哼,随着扁担吱吱呀呀声朝着集市的方向唱着走来,成为老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街的早晨是一个个忙碌身影的重叠,是生活序曲的一串串五线谱。直到中午时分,乡下人纷纷回去了,热闹了半天的老街暂时安静了下来。夜晚是老街最萧条的时候,店铺打烊了,镇里人劳累了一天进了家门就少有外出,只有一些玩心重的年轻人去看看电影,或邀几个知己打牌消遣。
几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现今的老街面积只有原先的几分之一,旧貌换新颜,印证着历史的沧桑。走进老街,走进了岁月,也感受到了家乡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岁月,带走了老街的许多风韵,带不走的是老街的情怀,人们期待着老街的开发。徜徉在风情万种的老街,空气中弥漫着怀旧的回忆,在那民风民俗中,重拾已经流逝的岁月,我心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