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红
“北风吹那个,雪花那个飘……”看着舞台上的喜儿翩翩起舞演绎那段由著名歌唱艺术家朱逢博伴唱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经典剧目时,我瞬间穿越到上世纪70年代排演“窗花舞”的中学时代。记得为了演《白毛女》,学校从同学吴跃军父亲部队弄到一台袖珍放映机,用墙壁当幕布一次次播放其中的窗花舞,我们尽可能地拷贝不走样。后来该舞蹈在上海市区县会演中大放异彩。此刻这熟悉的旋律和舞姿,就在耳畔和眼前,让我倍感亲切。
“高雅艺术进奉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系列演出,即俄罗斯国立远东(红旗)歌舞团的《胜利之舞》大型歌舞晚会和传承·创新——上海经典舞剧集锦展演,是区政府用亲民的票价、惠民的演出鼓励和吸引观众走近艺术。两场演出均可摄影录像,没有商演的禁忌,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零距离、无门槛”地参与艺术节。喜欢俄罗斯歌舞的大姐夫早就预订了戏票,平时不爱凑热闹的二姐夫妇俩进剧场观戏拍照过把瘾。我当仁不让,并邀上好友特地从闵行赶过来一起观赏。
《胜利之舞》整场演出贯穿着俄罗斯民族魂、军旅风和现代情。除了耳熟能详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曲目和《俄罗斯的冬天》经典民族舞蹈把我们带入异域风情外,还有《节日狂欢舞》等现代舞蹈,将俄罗斯蓬勃的时代气息和青春的活力淋漓尽致展现得完美如画;艺术家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编排的中俄军旅歌曲大联唱《喀秋莎》《道路》等,让观众真切领略慷慨骏健的俄罗斯红色风情。无论深情款款的《我的中国心》,还是热情似火的《好汉歌》,当高鼻子蓝眼睛演员穿着中国红布袄、扎着头巾,扭着秧歌步高唱《大刀进行曲》时,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台上台下一起嗨个够。享受这视听盛宴,不仅是身心,更多是心灵的洗涤和贤文化的滋养。
当晚观众和演员们一样表现出色,大家对艺术家们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还不愿离场。此刻大礼堂不只是艺术殿堂,更是一片爱的海洋,歌之舞传递着和平,传递着友谊!
由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大春的扮演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凌桂明担任导赏嘉宾,让观众们意外惊喜。今年76岁的凌桂明已从飒爽“大春”走向白发“芭蕾教父”。他说,排演《白毛女》时,1963年随团到奉贤塘外乡体验生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尝尝艰苦日子,才能演好革命戏。说到今天演喜儿和大春的是院里两位最年轻的一代,希望大家多点鼓励和支持。老艺术家的娓娓道来,让观众对他肃然起敬。
上海舞蹈学校、歌舞剧表演的《白毛女》《早春二月》《奔月》等经典片段,还有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同学们带来的舞蹈节目,虽然整场演出只有70多分钟,但彰显了满满的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南桥镇南声剧场买票看戏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但常常一票难求,想看戏的人常挤在剧院门口。有一次我怕票子被挤掉,就拿在手上举过头顶,结果票却被抢了,我忍不住放声大哭。读中学时,我有幸参加学校在南声剧场三天连演,并担任报幕员、独唱、快板和舞剧女主角。至今一些校友还不时提及这陈年旧事,让我汗颜。
现在南声剧场早已被拆,但再建的区政府会议中心等众多文化和娱乐场所,更能满足奉贤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海派文化的基因里,蕴含着深厚的观剧传统。请看明日本栏。
十日谈
身边的艺术节
责编:杨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