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开赛现场
享受快乐的于阿姨 本版摄影 记者 李铭珅
不管你打了几年乒乓,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今年几岁,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的舞台上,都有一个属于你的闪亮位置。
他们都是业余选手,他们重在参与,在嘹亮的音乐声中入场。今天上午开幕的首场丙级组比赛,每一位参赛者,都是那么快乐、充满活力。
“半路出家”的高手
“老丁啊,我刚刚有机会的,可惜了……”“老张,你打得不错,下一场加油!”老丁2比1逆转取胜老张,两人互相拍拍肩膀,像是一对老朋友。看台上,其他人围拢过来,纷纷复盘这场比赛,你一言、我一句,都说这场比赛很精彩。
“今天早上的场馆里,至少有三四十个参赛者我都认识。”老张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第一次报名参加晚报杯,值了!
老张名叫张启贵,来自杨浦区,按他的说法,自己是“半路出家”,“年轻时踢足球,三年前才开始打乒乓,我现在已经54岁啦。”在不惑之年从事一项新的运动,老张相信天道酬勤。他请了一名国家队退役选手当私教,仅仅学了3个多月,便掌握了技巧。他得意地说:“教练根据我的特点,帮我选择了直拍横打技术。为了打磨技术,我经常观看许昕、王皓的比赛录像,特别喜欢他们的飘逸动作。”
果然,赛场上的老张击球凌厉,身姿活跃。再看他的装备,也非常专业,一副红双喜特制301,是特供省队运动员的,老张细心呵护,平时亲自粘贴胶皮。短短三年,老张活跃在各项业余赛事中,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怕水平不够,前几年没参加过晚报杯,这次在球友的鼓励下参赛,真是不虚此行。”老张开心地说道。
安家上海的理由
头发花白,身材匀称,动作轻盈,54岁的于桂芹在女子丙级组的比赛,引来了大家围观。这位年轻时玩转排球和篮球的新上海人阿姨,退休后开始从事乒乓球运动,这是她在上海安家的一大理由。
于阿姨自豪地说:“我是自学成才。”2012年,于阿姨从河北秦皇岛搬来上海,原本只是想暂时住一阵带外孙女,没想到这一待便扎了根。“外孙女渐渐大了,也有了更多空余时间,在朋友建议下,我开始学打乒乓,很快就在小区乒乓房交了一群当地朋友。”每天上午打一场球,于阿姨的名气渐渐在小区里传开。同她交手的,多是男性,有年轻力壮的学生,也有球龄几十年的老伯,但于阿姨从不胆怯。随着球技的提高,她见谁“打”谁。“我平时都和男性打球,来‘新民晚报杯’就不怯场了。”
在上海打球这几年,于阿姨踊跃参与各类赛事。女儿告诉她,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是沪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乒乓业余赛事,于阿姨一听来了劲。去年第一次参加,她勇闯前八;今年再度参赛,早晨6点20分就出门了,外孙女说:“姥姥加油,打输了不要哭哦。”于阿姨告诉记者:“我不会在意胜负的,来比赛并没有成绩目标,享受就好。”
同一个小区里,有不少像于阿姨一样来沪安家的球友。石景夫刚来上海时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但他很快发现,这里的乒乓氛围比老家好,小区四十人的球友群,每天都很热闹。这次来参赛,他身上套着一件申花队前外援德罗巴的球衣,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我女婿是申花球迷,来上海后跟着他一起看球,现在申花成了我们家的主队。”
上海的生活,不只是因为有家人的陪伴,还因为乒乓球,他们在这里交到了更多朋友,体会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别样的魅力。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