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兆熊
最近这段时间,基层的居委会都在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其付出有目共睹。我想来讲讲“古”,讲一个现在已不存在的居委会——锦绣里居委会。
1937年6月,我出生于普陀区安远路62弄,即锦绣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锦绣”为褒义词,而当时的锦绣里却是破破烂烂的,居民们多住得十分拥挤,穿着也像房子一样,破破烂烂,小孩更是衣不蔽体。只有少数有权势的人家住得宽敞,楼上楼下只住一家,穿着也很挺括。新中国成立前,凡重大之事,全由保长说了算,谁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地痞、流氓、反动政府担任职务的当然例外。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包括保长)都受到了处理,判死刑的、坐牢的都有。劳动人民终于可以昂首挺胸了。就在劳动人民扬眉吐气的同时,第一届居民委员会诞生了。居民们都知道主任叫朱秀英,其他委员我就不知道了,反正都是我的阿姨、大妈、奶奶。
那时我还小,不知道居委会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一有事便全体出动。锦绣里大弄堂东西各有十几条支弄,几个垃圾桶在东面某支弄的山墙上,若不经常打扫,又脏又臭,到了夏天,蚊蝇乱舞,居民们苦不堪言。这些女将们先清洗各支弄的阴沟,然后把个别不自觉的居民倒在垃圾桶两边的垃圾扫入垃圾桶,然后再喷洒消毒药水。如此打扫一番之后,弄堂焕然一新。夏天,我搬一块床板,带一张小凳子,在西面山墙边一搁,就睡觉了。睡大弄堂的何止我一人,大小弄堂都睡满了。
打防疫针,在今天是卫生主任的事,在当时,照样全体出动。一位留在居委会底楼(打针处)维持秩序,另一位用大喇叭(当时没有电喇叭)在大弄堂来回叫喊,其余到各支弄挨家挨户通知。1954年,我读完高二放暑假,居委会要我们做两件事:一是生日阴历改为阳历(怎么改,户籍警郁同志事先教过我),二是每个人都须有自己的名字。居委会干部照旧大小弄堂叫喊。通过登记名字,我才知道中老年妇女绝大多数都没有名字,可见新中国成立前劳动妇女地位之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居委会女干部们积极性如此之高,其原因不言自明。
如今锦绣里早已拆除,但首届居委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体主义精神,是不该忘记的,也是今天要继续发扬的。